【孤平】與【夾平】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文章李凡 » 2011-11-26 08:54 PM

鄙人找到的第一個「孤平」詩例,不遠,就在《全唐詩》第一卷:
卷1_61‧李世民〈遠山澄碧霧〉
殘雲收翠嶺,夕霧結長空。帶岫凝全碧,障霞隱半紅。
彷彿分初月,飄颻度曉風。還因三里處,冠蓋遠相通。
------
其實我只是轉載,根本就未曾讀全唐詩.
依稀記得,當時老農對我說過:因字有平仄相通或相異,檢察太費事,故相異者一併刪去.〔我轉載時是得到老農同意的.〕
此障是平仄可通又可異之字.〔平在七陽韻,仄在漾韻.多通少異.〕所以犯孤平句應有更多,但終是極少數.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36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文章楚狂 » 2011-11-27 10:16 AM

本人以「土法煉鋼」所找到的第二個「孤平」詩例:
卷8_24‧前蜀後主王衍〈幸秦川上梓潼山〉
喬岩簇冷煙,幽徑上寒天。下瞰峨眉嶺,上華嶽巔。
驅馳非取樂,按幸為憂邊。此去如登陟,歌樓路幾千

四句「上華嶽巔」,「窺」字孤平,符合王力五言孤平「仄仄仄平」句式。
「華」字平仄兩收,但平仄之意義不同;詳細說明請卓參後敘。


李凡 寫:其實我只是轉載,根本就未曾讀全唐詩.
依稀記得,當時老農對我說過:因字有平仄相通或相異,檢察太費事,故相異者一併刪去.〔我轉載時是得到老農同意的.〕
此障是平仄可通又可異之字.〔平在七陽韻,仄在漾韻.多通少異.〕所以犯孤平句應有更多,但終是極少數.


再次感謝 李凡詞長撥空指正賜教。
其實末學會去翻檢《全唐詩》的原因很簡單:
第一、網路上許多人引述王力有關「孤平」論述時,都附帶提到王力組織大批學者,翻檢《全唐詩》只找到高適「醉多適不愁」和李頎「百歲老翁不種田」兩例「而已」。
末學是個不信邪的人,《全唐詩》浩瀚如海,「怎麼可能只有這兩個孤例?」
當然,末學在寫〈孤平與夾平〉之前,如果已事先讀過 李凡詞長在2002-05-24寫的〈全唐詩的一些資料〔轉摘〕〉這一篇文章,並從中連結到稻香老農的網站得知統計資料,再來發表這些似是而非的論述,那也只不過拾人牙慧而已。
第二、在網路上許多人,包括末學在內,在引用某些詩例去說明「拗句」,無論「單拗」、「雙拗」或「拗而不救」,幾乎多是「抄來抄去」,像末學因為讀了 藥樓先生的著作《古典詩的形式結構》,所以以前引用的也多是 藥樓在書中所提過的詩例。
那《全唐詩》、《全宋詩》裏,這些拗句或拗救的例子應當不止這些,末學翻檢《全唐詩》、《全宋詩》也是「順道」整理一下自己所需要的資料。

不過,經 李凡詞長指點後,將稻香老農的42例孤平詩例比對末學截至目前為止已找到的詩例,雖然重覆的佔了很大比例,但有些畢竟不是電腦程式所能搜尋到的。但個人不排除,在這茫茫人海或浩瀚網海中,「可能」已經有人另外用了特殊方法或技巧,在某個早於末學發現的時間裏已經發表過這些「孤平」詩例。那末學當然只能敬佩他人「捷足先登」!

也由於稻香老農認為「因字有平仄相通或相異,檢察太費事,故相異者一併刪去」,所以他使用的方法會有些盲點,有些詩例「可能」是電腦選到,稻香老農「嫌費事」將其排除,所以並未列入他的42例孤平詩例。

而末學是使用「土法煉鋼」,先排除「不是近體詩」格式的詩作,再用人腦去判讀「孤平」存在與否。
這種「土法煉鋼」當然也有盲點與缺失,就像末學說過的:「不要盡信,只要是人做的,多少有點小誤失。」就像 李凡詞長指出「障」字是個「平仄兩用同義字」,這便是末學在檢判孤平詩例時未考慮到的。所以唐太宗〈遠山澄碧霧〉這個詩例必須排除在「孤平」詩例之外。

因此,末學再提出個人找到的第二個「孤平」詩例:
卷8_24‧前蜀後主王衍〈幸秦川上梓潼山〉
喬岩簇冷煙,幽徑上寒天。下瞰峨眉嶺,上華嶽巔。
驅馳非取樂,按幸為憂邊。此去如登陟,歌樓路幾千


【說明】
(1)這首詩是五代蜀後主王衍(前蜀高祖王建之子)的詩作,生卒年約在西元899~926,約當唐昭宗~後唐莊宗時代,收入《全唐詩》第八卷。清康熙四十四年,江寧織造曹寅(曹雪芹祖父)奉旨編纂《全唐詩》共九百卷,收錄兩千兩百餘家詩人、作品四萬八千九百首。這首詩作的作者,有些網站誤植為「李衍」並將其視為唐末五代十國南唐人氏,是錯誤的。
(2)四句「上華嶽巔」,「窺」字孤平,符合王力五言孤句「仄平仄仄平」句式。
(3)「華」這個字平仄兩用,但意義不同。一般多作「下平6麻」用,《集韻》作「胡瓜切」(二聲用,讀如ㄏㄨㄚˊ),或另一音作「呼戈切」(一聲用,讀如「花ㄏㄨㄚ」,亦通「花」)。
王衍詩作頷聯以「峨眉嶺」對「華嶽巔」,可知兩者皆是「山嶽名」。
「華」字雖可平仄兩讀,但在做山嶽、姓氏等專有名詞用時,《韻會》作「胡化切」,音話(ㄏㄨㄚˋ)。《書‧禹貢》:「至于太華。」《爾雅‧釋山》:「華山,為西嶽。」做地名、山名、姓氏,讀如「化」收入「去聲22禡」,作「西嶽華山」專用時另可通同「崋」字。另外,中國某些以「華」做為地名的,有些仍讀做「二聲ㄏㄨㄚˊ」,如《戰國策》:「說趙王于華屋之下。」《史記‧秦本紀註》:「華陽,地名。」今日上海原屬江蘇省松江府上海縣,松江府原有「華亭縣」,今已省併。但甘肅省今日尚存一個「華亭縣」,未省併。

「華」字作「去聲22禡」用時,可參考:
唐‧許渾〈夜行次東關逢魏扶東歸〉五律(下平2蕭韻)
南北斷蓬飄,長亭酒一瓢。殘雲歸太,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關迥,河聲入塞遙。勞歌此分首,風急馬蕭蕭。

宋‧范成大〈白雲峽〉七律(去聲22禡韻)
雙溪疑從銀漢下,我欲窮源問仙舍。飛瀾濺沫漱籃輿,卻望兩崖天一罅。
疏疏暑雨滑危梯,策策山風掖高駕。幽尋險絕太奇生,莫笑退之號太

宋‧陸游〈初見廬山〉七律(上平6魚韻)
從軍憶在梁州日,心擬西征草捷書。鐵馬但思經太,布帆何意拂匡廬。
計謀落落知誰許?功業悠悠定已疏。尚喜東林尋舊社,月明清露濕芙蕖。

這個「華」字,就跟另一個「令」字一樣,平仄兩用但意義不同。做「名詞」用時,歸入「去聲24敬」,做「動詞」用時,歸入「下平8庚」。例:
一、「令」字作「去聲24敬」用
唐‧王維〈早秋山中作〉七律(上平4支韻)
無才不敢累明時,思向東谿守故籬。豈厭尚平婚嫁早,卻嫌陶去官遲。
草間蛩響臨秋急,山裏蟬聲薄暮悲。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雲期。

二、「令」字作「下平8庚」用
唐‧李頎〈送魏萬之京〉七律(下平5歌韻)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歲月易蹉跎。

今‧藥樓先生〈陽明山花季〉七律(上平15刪韻)
芳郊晴晝鳥關關,大道車行啣尾艱。林表櫻紅紛照海,風前竹翠亂搖山。
走春衫履何堪計,迎客樓亭不讓閒。吾病甘違賞花約,恐丹靨笑衰顏。

末學舉出前蜀後主王衍詩作〈幸秦川上梓潼山〉孤平句「上華嶽巔」只是在說明,「讀詩」一如宋儒張載所言:「於不疑處有疑」,亦如胡適所言:「做學問要於不疑處有疑」,才能有「 見前人未見之樂趣。」
當然,在古籍裏爬梳(或「扒梳」)資料,對於孤陋寡聞如末學者,「隨時」或「可能」都有人比你早提出,但重點在於你自己有沒有去力行、親身體驗。而不是人云亦云,抄來當做自己說的。
註:歷史上「王衍」同名者極多,末學近日所寫〈鼠狼讖〉一詩所提及「王衍」係晉代人物。
而稻香老農使用「電腦程式」,也因為如 李凡詞長所引述稻香老農認為「因字有平仄相通或相異,檢察太費事,故相異者一併刪去」,因此他這個方法難免會有疏漏,一如末學使用「土法煉鋼」一樣也會有疏漏。

李凡 寫:所以犯孤平句應有更多,但終是極少數.

《全唐詩》總共九百卷,詩作共888卷,另收「詩餘」──「詞」作12卷,總共收錄兩千兩百餘家詩人,作品大約四萬八千九百首。
王力所言「孤平」,無論是五言式「仄仄仄平」,七言式「仄仄仄仄仄平」或「平仄仄仄仄平」,用「電腦程式」統計、或使用人工「土法煉鋼」,所能找到的,佔全體《全唐詩》的詩作比例,當然是「微乎其微」。就因為是「微乎其微」,找起來,才有樂趣。

無論如何,非常感謝 李凡詞長不吝賜教,讓末學開拓了原來的井見。
也讓末學原本都以「河洛話」檢視判斷某字是否為「入聲字」,在「障」字讀音、語音之間,忽然發現「河洛話」也可以用來判斷某字之平仄兩用。例如,平常我們在言談間說到「保障」之「障」,「河洛話」是可以發「平聲」、「去聲」兩用的。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李凡 » 2011-11-27 11:43 AM

謝謝楚詞長,這樣探討很舒服.特別是舉華作證,讓很多以為華山是讀平者得以改正而讀去聲仄.但華並非山嶽名皆讀仄,安徽九華山.淅江華頂峰之華就讀平...
或說:峨眉對華岳,當指華山,若華作形詞對峨嵋山〔實指〕之山名不合對仗之名詞對.然此首是作〔峨眉嶺〕而不作〔峨嵋嶺〕,雖兩相同意,皆指峨嵋山.但於文字則有分別:峨加眉,峨可解為形詞的.如此雖峨嵋山不變,亦可對華美之嶽的.或是有意為之.蓋峨嵋山,峨眉山〔峨眉其實亦是山名之原意.〕皆可.〔另則,對仗亦有借音借意之說.〕
至於虛對實亦有例可循:
陸游/老學庵夜興
煙霞華嶽逃名客,風雪廬山入定僧.

又〔令〕較一致.動詞平,名詞仄.

另:稻香老農此作詩機雖開先河,但前此看故紙文章知台灣作詩軟體已大大超過之.而老農亦久不在詩壇,其網亦少翻新.大概生活重要,專心於他的電腦業.

李凡不慎言.〔峨,鍵字有些誤為娥,改.4:00〕
最後由 李凡 於 2011-11-27 04:06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36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文章李凡 » 2011-12-05 04:50 PM

呵呵,康熙字典有介紹〔集韻〕〔廣韻〕〔平水韻〕:只,皆有平仄兩音的.〔但詩韻合壁只入四紙韻〕http://tool.httpcn.com/Html/KangXi/22/PWCQILXVPWUYKOEA.shtml
以上網查異體字音頗方便.惟準確度如何,不敢言詮.

另者:請問各位:
古文上,有那句是:
離瓜轉南風〔方?〕.若有,離瓜何解?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36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文章楚狂 » 2011-12-05 05:25 PM

................................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楚狂 » 2011-12-05 08:35 PM

李凡 寫:另者:請問各位:
古文上,有那句是:
離瓜轉南風〔方?〕.若有,離瓜何解? 


至於「離瓜」,我用「五行」去猜:
離者,火也,主南。
因此,「離瓜」可能指「南瓜」。
不過,南瓜原產地在美洲,中國要到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裏才有記載。可能跟蕃薯一樣從南方呂宋島等地傳入,所以稱「南」瓜或「倭瓜」。
因此這段「離瓜轉南風」如果是早於明代以前的古籍,就要另外說了。

說到「蕃薯」,老台北的泉州腔(艋舺)、同安腔(大稻埕、大龍峒一帶)的「河洛話」發音類似普通話的「酣足」;如果用漳州腔就會變成「酣及」。說起來尾音「ㄨ」的音會比「ㄧ」更接近「薯」音。
像萬華貴陽街靠淡水河一帶,在前清叫做「歡慈街」,聽起來很美、很有孝思的樣子,但說穿了,就是用泉州腔、同安腔去稱呼街名叫做「蕃薯市街」──有名的「遊廓」。
像台灣有些地區,尤其是北部,稱「辣椒」叫「蕃薑」,「玉米」叫「蕃麥」,都可以從日常生活用語知道此物是「舶來物種」。
但偏偏稱「蕃茄」叫「臭柿仔」,取其味生腥,不如南部稱「柑仔蜜」好聽多;不過南北吃法也不同。


因此,「離瓜轉南風」,
有無「文章前後句」,觀前看後,或可猜出。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李凡 » 2011-12-06 03:41 PM

因此,「離瓜轉南風」,
有無「文章前後句」,觀前看後,或可猜出。
-------
我還是不明白.我在網上查不到原句.此問是因此而來:

西母不能臣,域外龍兒,幽恨敢隨孤夢去;
離人應已老,村中燕子,多情還覓故城來.

此聯是香港九龍寨城公園的門聯.作者何文匯是香港大學原中文系教授,亦被認為是香港古典詩文的權威人物.此聯〔離〕字何自己解釋是:離瓜轉南風,以離轉南配對西,我自覺是有趣的配對.但我找不到出處,故問.〔而我雖認為有趣,但亦覺失之僻典.這種配對始終應是搞文字者容易了解為好. 但此典何教授雖自揭底牌,乃令人無以證./此非我第一次問,但都沒人解答.〕
九龍寨城是當時清割讓香港與英國時,清朝外交官員為顯示對香港乃有管轄權,而堅持固守的一塊〔飛地〕.清時駐有朝廷命官.以後因各種原因成為三不管之地.一九九四年拆建成公園,園中多楹聯,出自當時俊彥之手,何教授是其中一位.
〔西母指英女皇倒易解些.〕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36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文章字典迷 » 2011-12-06 11:36 PM

何先生的電郵相信很容易找,中文大學或者中東書院網頁上,都會各有登錄的吧?雖然退休了也仍有的,待有暇時,小字典嘗試問一下作者?
眾志堂前路。賈島詩在手。忽憶長安句。葉綠君知否。
字典迷
會員
 
文章: 161
註冊時間: 2010-09-17 09:20 PM
來自: 香港

關於「離瓜轉南風」

文章楚狂 » 2011-12-07 09:52 PM

【離】字,在六書裏是個「形聲字」,从隹离聲。
造字既然從「隹」部,代表它是一種「短尾鳥」,所以原意是「黃倉庚」,也就是「黃鸝」。
後來這個字被「借」去作其他意義使用;例如《易‧離卦》彖辭曰:「離,麗也。」
又被借去解作另一個意義,如「近曰離,遠曰別。」如《易‧乾卦》:「進退無恆,非離羣也。」《易‧小過》:「飛鳥離之。」
這個意義大概是目前大眾較為熟識者。
「離」另一義作「遭遇」之「遭」,可以通「罹」字。屈原楚辭曰《離騷》,「離」者「遭」也,「騷」者「憂」也,「離騷」就是「遭憂」;也就是詩人被放,感遇憂傷、滿腹牢騷,故名「離騷」。
例如:
《韓非子‧五蠹》:「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離法」就是「遭受律法」,白話就是「受法、觸法」。因此,後來又造另一個字「罹」來代替,「罹病」、「罹難」就是「遭病」──遭受病痛,「罹難」就是「遭難」──遭受災難。

「離」在八卦中,其象為「火」,方向在南。(什麼東西一遭火燒,就與原物分「離」了。)


因此,從其他方向探討,「瓜」字是否可能為「川」或「爪」字之誤?
沒到過現場,沒看到「原照」── Photo ,瞎猜。


從我的《全唐詩》筆記,檢出一則來供參考:
【離川】
《全唐詩》中,賀知章用過「離川」一詞,對比出句「岐陌」得知:
卷112_13唐‧賀知章〈奉和聖制送張說巡邊〉
荒憬盡懷忠,梯航已自通。九攻雖不戰,五月尚持戎。
遣戍征周牒,恢邊重漢功。選車命元宰,授律取文雄。
胄出天弧上,謀成帝幄中。詔旗分夏物,專土錫唐弓。
帳宿伊川右,鉦傳晉苑東。饔人藉蕡實,樂正理絲桐。
岐陌涵餘雨,離川照晚虹。恭聞詠方叔,千載舞皇風。

【離爪】
漢魏‧曹植《湯禱桑林贊》:惟殷之世,炎旱七年,湯禱桑林,祈福於天,剪髮離爪,自以為牲,皇靈感應,時雨以零。

唐‧薛濤〈十離詩之八〉鷹離鞲
爪利如鋒眼似鈴,平原捉兔稱高情。無端竄向青雲外,不得君王臂上擎。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李凡 » 2011-12-08 09:36 AM

謝二位.
因我是聽何教授粵語講解,我自己不是粵人,可能有所誤.現經楚詞長解釋,突然想到:或許不是古文句,而是〔離卦轉南方〕.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36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文章南郭友 » 2011-12-08 12:03 PM

 
找來何文匯「夫子自道」之視頻連結:

 
九龍寨城公園衙門聯
http://video.mingpao.com/cfm/educ4.cfm? ... 12x288.txt

 
末段何說:「離人嘅 呢,照計就對唔到個 西 嘅,但係 離卦轉南方,所以,隱藏咗個字,,就可以對西。」

 
南郭友
會員
 
文章: 56
註冊時間: 2004-11-16 06:10 PM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1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