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桃齋詩話校注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文章壯齋 » 2009-05-05 02:46 PM

(17)歌有歡悲1
朱飲山2曰:「歌有歡歌、有悲歌。歡歌宜出以風流駘宕3,悲歌宜出以慷慨愴涼。」又曰:「悲歌易作,歡歌難工。歌不怕俚,雖街談巷議、牧唱村謠皆可收入為料。總要一唱三嘆,令人讀之忘倦纔妙。」

(18)歌有越短越妙者4
「歌不在短,亦有越短越妙者,何也?短在節,音自長也。〈大風〉、〈垓下〉二歌,果是麼樣音節。歌不厭長,又有愈長愈奇者,何也?音節悲哀,而意竟變換也。讀歌者須觀其一節一節,意如獅子啣毬、半吞半吐,不一口啣盡,此是何樣奇觀。」又曰:「歌不厭重,反有幾首歌,而句調重疊出之為妙者,昔人所謂反覆詠嘆者是也。」

(19)讀書到神化不必規矩5
「讀書到神化,不必規矩。試看杜少陵〈八仙歌〉,前不用起,後不用收,中間參差俐落6,格法古未曾有。可見讀書不離乎法,亦不可執乎法。然非杜公誰敢為此?誰能為此?此作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所以謂詩聖。後人雖亦擬之,終不免痕迹鑿鑿,襲貌遺神。」

(20)歌內句法7
「歌內句法,或前五言、後七言,或雜以三言、四言、六言、九言,皆是正體。總要錯綜變化,中却局陣整齊不亂。倘補綴湊砌,詞氣不接,成何格調。學者未具此力,切不可妄作。」

(21)作歌意不怕常、詞不怕俚8
「作歌意不怕常、詞不怕俚,須隨事生情、隨題布局。即眼前景、家常話,却寫來自有沉雄悲壯之趣。如杜公〈茅屋為秋風所破〉一歌,細玩亦常景常事、常情常局,而用筆奇奡9,確不可及。學者須於此入門。」「不必故為險僻語,自言古奧。亦不必故作奇怪意,自稱超脫。」

1編案:本則雖標明「朱飲山曰」,然《詩法纂論》中未錄,應為《詩法纂論》所刪去。本則之後多見於《詩法纂論》,案上下文,應以本則總領後文,理應出於朱飲山《千金譜》。
2編案:原文作「仙」,應為「山」,衍其偏旁。朱飲山,見第1則注。
3駘宕:廣大之意。
4編案:本則見於《詩法纂論》卷九,應出自《千金譜》。
5編案:本則未見於《詩法纂論》,然前後則皆出於《千金譜》,本則亦應出自《千金譜》。
6編案:原文作「歷」,應為「俐」,俐落為一成詞,聲同而誤。
7編案:本則見於《詩法纂論》卷九,應出自《千金譜》。
8編案:本則大部分見於《詩法纂論》卷九,應出自《千金譜》。惟自「不必故為險僻語」以下,《詩法纂論》無。
9奡:高傲之意。

摘自江寶釵校註、李知灝責任編輯《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麗文,2009)
最後由 壯齋 於 2011-06-05 11:23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9-05-06 08:29 AM

(22)古風音節有三1
予2嘗曰:「古風音節有三:一曰關捩,二曰拯音,三曰變換。關捩平韻五言上句第三四五字宜連用仄,下句第三四五字宜連用平。七言上句第五六七字宜連用仄,下句第五六七字宜連用平。仄韻照此反之。此乃古風歌行雜體一定之音節,阮亭先生所謂天籟是也。關捩在三五字,第摠3一句中之平仄而言。又有所謂拯音,平韻五言上句三四五字連用仄,而第一二字必平以救之。七言亦然。或上五六七字連用仄,而第二字亦用仄,第四字必平以救之。下句五六七字連用平,而第二字亦用平,第四字又必仄以救之。仄韻亦照此反之,纔稱諧古。然步步諧關捩,而隔句又須知變換。五七言或雜五七字俱仄句,五七字俱平句,拗律、拯音節等句以變換之,則句古而音協矣。至雜律句,昔人亦興到筆隨,不得已而用之,原非古體中宜有。古風歌行惟其一定節奏中,句法有變換。故作古平仄,若無傳授,即天資高邁,斷難看破。不比律絕近體,可按格律以求,不俟傳授而得。此余平仄之譜,正昔人不傳之秘竅,破前人之疑陣,指後學之迷途,世當寶貴者也。」朱飲山曰:「古風用韻,若是一韻到底,開首出句亦宜先協韻。起以後出句斷不可用韻。若是一換韻,每換韻處,出句亦宜協一韻,自與一韻到底者不同。又王阮亭先生云:『七言古換韻,要平仄相間。亦可用對仗,間有似律句者亦無妨。若一韻到底,斷不可雜以律句。蓋古詩以音節為頓挫,音節生於平仄。平仄不合,音節句調豈有頓挫乎?』」


(23)七言古詩4
朱飲山曰:「昔人云:七言古唐以前作者絕少,柏梁實七言之權輿5。後如魏文帝〈燕歌行〉、陳琳〈飲馬長城窟〉、鮑照〈行路難〉,皆稱絕構。而要以唐為楷式,其體貴忽疾、忽徐、忽翕、忽張、忽渟瀠6、忽轉掣7。乍陰乍陽,屢遷光景,莫不有浩氣鼓盪其機。故作法起宜高古,結要斬絕。其始發也,如千鈞之力,一舉透草。縱之則文漪落霞,舒卷絢爛。一入促節則又淒風驟雨,窈冥變幻。收之則如橐8聲,一擊萬騎,忽斂寂然無聲。或以疊字見巧,或以轉折生姿。須令上下相顧,一起一伏,一頓一挫。而過脉無痕,方見筆力。至於用疊韻(或疊在兩頭,或中間,或通體皆是。)夾寫長短句者,亦古詩而兼歌行體者也。」范(木亨)曰:「七言古詩要鋪敘、要開合、要風度、要迢遞9。險怪雄峻鏗鏘,忌庸俗軟腐。須是波瀾開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復起。又如兵家之陣,方以為正又復為奇,以為奇忽復是正。奇正出入變化,不可紀極。備此法者,惟李、杜也。開合粲然,音韻鏗然,法度森然,學問充然,議論超然。」

1編案:本則大部可見於《詩法纂論》卷七,應出自《千金譜》。惟「古風歌行惟其一定節奏中」至「世當寶貴者也」一段,今《詩法纂論》無。
2編案:此非吳德功自謂之詞,當為朱飲山自稱,恐係抄錄時未作改正所致。
3第摠:「第」有「且」之意,「摠」與「總」義同。言關捩雖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但要連帶注意整句中的平仄。
4編案:本則大部分見於《詩法纂論》卷七,應出自《千金譜》。惟「昔人云七言古唐以前作者絕少」至「皆稱絕構」,以及「備此法者」以下,今《詩法纂論》未錄。
5權輿:開始之意。度量自權始,造車自輿始,故用以比喻開始。
6渟瀠:停止低迴。渟者水止也,瀠者水迴也。
7轉掣:移動迅疾。轉者移也,掣者疾也。
8橐:橐橐表杵聲,與後「一擊萬騎,忽斂寂然無聲」正合。
9迢遞:高遠貌。

摘自江寶釵校註、李知灝責任編輯《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麗文,2009)
最後由 壯齋 於 2011-06-05 11:24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9-05-07 02:59 PM

(24)七言律詩1
七言近體即七言律,又五言之變也。在唐以前,沈君攸七言儷句已肇其調。唐初始專此體。其難亦在發端及結句,其作法與五言同。其句法有直下者,如杜句「鄭縣亭子澗之濱。」是也。有折腰對者,如「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遊。」是也;有三折對者,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水清沙白鳥飛迴。」是也;有倒裝對者,如「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栖老鳳凰 2枝。」是也;有分裝對者,如「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是也;有流水對者,如「已知白髮非春事,且盡芳樽戀物華。」是也;有走馬對者,如「晝漏稀聞高閣報,天顏有喜近臣知。」是也;有錯綜對者,如「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是也;有句中對者,如唐句「孤雲獨鳥日光暮,萬井千山海色秋。」是也;有就句對者,如「白首丹心依紫禁,一麾伍部淨三邊。」是也。其字法亦有虛眼、實眼,有映帶、有關鍵。用虛字多,則流於利而或失於弱;用實字多,則濃豔而又難為工。其發端亦有對起者。其頷聯亦有不板對者,此之謂律兼古體之法,猶書中楷兼行者然。(五言亦有如李白〈牛渚西江夜〉四句皆是。)八句亦有全對者。律惟全對最難,必以流麗之筆,化板呆之病。一氣呵成,似不對而實對方佳。大抵起承轉結,開合抑揚,總要雄渾,不可卑弱。徐伯魯先生云:「七言視五言為難。」七3 言必要不可減為妙。

(25)七言古詩貴語句渾雄4
吳訥 5曰:「七言古詩貴乎語句渾雄,格調蒼古。若或窮鏤刻以為巧,務喝 6喊以為豪。或流於萎弱,或過乎纖麗,則失之矣。 7」徐伯魯曰:「七言古聲長字縱,易以成文。故縕氣雕辭,與五言略異。漢魏諸作既多樂府;唐代名家,又多歌行;此類佳者亦稀。然樂府歌行,貴抑揚頓挫,古詩貴優柔和平。」其句法音節貴乎古色古香,不可涉於纖巧,其律體自不同也。

(26)平湖盧仲山註杜詩
平湖盧仲山 8註《杜詩》。有客謂之曰:「子亦知杜律之細乎?每詩一三五七句,末一字必分平上去入四聲,從未有複者。如〈曲江〉詩,春字平,眼字上,翠字去,樂字入。〈曲江對酒〉之『歸』、『落』、『棄』、『遣 9』四字,〈野老〉之『迴』、『下』、『閣』、『郡』四字。彙推之無不然。」盧猶未信,乃與背誦全集,止有十數首不然。其人曰:「此乃字誤,非真原稿也。」


1編案:本則大部分見於《詩法纂論》卷三,應出自《千金譜》。惟「又五言之變也」至「唐初始專此體」,與「猶書中楷兼行者然」以及其下注文「五言亦有如李白〈牛渚西江夜〉四句皆是」,今《詩法纂論》無。
2編案:詩句中闕凰字。據《詩法纂論》卷三補之。亦可參見杜甫〈秋興八首〉。見《全唐詩》。
3編案:原文作「五」,《詩法纂論》卷三作「七」,「七」為是。《文體明辨》曰:「七言視五言為難,五言不可加、七言不可減為尤難。」案本則說明七言詩例,又言「不可減」者,故以「七」為是。
4編案:本則大部可見於《詩法纂論》卷七,應出自《千金譜》。惟「七言古聲長字縱」至「此類佳者亦稀」,以及「其句法音節貴乎古色古香」以下,今《詩法纂論》無。
5吳訥(?~?):字敏德,常熟人。父遵,任沅陵簿,坐事繫京師。訥上書乞身代。事未白而父歿,訥感奮力學。著《文章辨體》。參見《新校本明史》。
6編案:《詩法纂論》卷七作「唱」。然考吳訥《文章辨體》作「喝」,且以「喝」較能突顯後文之「豪」,今從之。形近而誤。
7參見吳訥著,于北山校點,《文章辨體序說》(香港:太平書局,1965)。
8盧仲山:或指盧元昌(?~?),著《杜詩闡》三十三卷。生平未詳。
9編案:原文作「遺」,應為「遣」,形近而誤。

摘自江寶釵校註、李知灝責任編輯《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麗文,2009)
最後由 壯齋 於 2011-06-05 11:25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9-05-08 06:49 PM

(27)姜白石《詩說》1
姜白石2 《詩說》云:「僻事實用,熟事虛用3 。」「學有餘而約以用之,善用事者也。意有餘而約以盡之,善措詞者也。」「句中無餘字,篇中無長語,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句,意善之善者也。」

(28)越處女與勾踐論劍術
越處女與勾踐論劍術,曰:「妾非受於人也,而忽自有之。4 」司馬相如曰:「賦家之心,得之於內,不可得而傳。 5」皆得詩家三昧。齊子治論詩五古云:「作詩如作人,宜真不宜假。詩有真性情,是解作詩者。勦襲以為詩,毋奈風斯下。摹仿以為詩,何能出瀟洒。典故安可無,數典亦傷雅。詩為心之聲,心藉詩以寫。我作我之詩,詩中貴有我。我用我之法,古法都可捨。」又云:「千古上乘詩,窮愁憂患出。杜老吟〈北征〉,真為萬世則。 」6議論精卓,可作一篇詩法讀。

(29)廣東三家詩
廣東詩有三家:布衣陳恭尹元孝 7、教諭屈大均翁山 8、庶常梁佩蘭藥亭9 。洪稚存10 論三家詩云:「尚得古賢遺直氣,嶺南猶似勝江南。」王漁洋11 又推重元孝。著《獨漉堂集》,得唐賢三昧,古體間入《選》12 理。


1 編案:本則出自姜夔《詩說》。見何文煥編著《歷代詩話》。
2 姜白石:即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南宋人。今傳有《白石詩集》二卷、《詩說》一卷、《白石道人歌曲》五卷傳世。唐圭璋編,《宋詩紀事》(上海市:上海古籍,1982)。
3 編案:原文重覆「虛用」二字,係姜夔《詩說》所無,兩字應為衍文。
4 語見《吳越春秋.句踐陰謀外傳》(北京:中國書店,1991)。
5 編案:語見《西京雜記》卷二記載:「賦家之心,包括宇宙,總覽人物,斯乃得之於內,不可得而傳。」葛洪編纂,程章燦等譯注《西京雜記》(臺北:地球,1994)。
6 以上引文皆不詳所出。
7 陳恭尹(1631~1700):陳恭尹,元孝其字,一字半峰,號獨漉,又號羅浮布衣。廣東順德人。有《獨漉堂詩集》十五卷、《文集》十五卷、《續編》一卷。參見《清詩紀事》。編案:原文「尹」作「伊」,衍其偏旁而誤。
8 屈大均(1630~1696):字介子,一字翁山,一字騷餘,初以邵龍名補諸生,復姓後,改名紹隆。廣東番禺人。父沒為僧,名今種,字一靈,後復為儒,改今名。著有《道援堂集》十卷、《翁山詩外》二十卷等。參見《清詩紀事》。
9 梁佩蘭藥亭(1629~1705):字芝五,一字藥亭,號鬱州,廣東南海人。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90)進士,官翰林院庶吉士。有《六瑩堂前集》九卷、《二集》八卷。參見《清詩紀事》。編案:原文缺「藥亭」二字,依前例補其字於後。
10 洪稚存:即洪亮吉(1746~1809),初名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江蘇陽湖人。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貴州學政。有《卷施閣文甲集》十卷《乙集》十卷、《詩集》二十卷,《更生齋文甲集》四卷《乙集》四卷、《詩集》八卷。參見《清詩紀事》。
11 王漁洋:即王士禎,見本書第16條之註。
12 選:指《昭明文選》,為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招募賓客編選的詩文集。

摘自江寶釵校註、李知灝責任編輯《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麗文,2009)
最後由 壯齋 於 2011-06-05 11:26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9-05-11 11:17 AM

(30)程可則
南海程會元可則1 ,著有《海日堂集》。少與王漁洋、宋荔裳2 、施愚山3 、王西樵4 、汪苕文5 、沈繹堂6 、曹顧菴7 ,稱「海內八家」。其詩聲光熊熊,亞於漁洋,品在劉公(甬戈) 8 、董玉虬9 之右,稱魯魏10 者惟西樵云。

(31)吳雯
吳天章雯11 ,山西蒲州人,康熙己未12 舉鴻詞,後足跡半天下。趙秋谷13 稱其詩才超妙,其鄉自元遺山後一人而已。王尚書14 謂:「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號為仙才,惟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耳。清國名作林立,獨以仙才許天章。」


1程會元可則:即程可則(1627~1676),字周量,一字彥揆,又字湟溱,小字佛壯,號石臞,廣東南海人。順治九年壬辰(1652)會元,即考取會試榜首,故稱會元。官桂林知府。參見《清詩紀事》。
2宋荔裳:即宋琬(1614~1673),字玉叔,號荔裳。山東萊陽人。順治四年丁亥(1647)進士,官至四川按察使。有《安雅堂集》十八卷。參見《清詩紀事》。
3施愚山:即施閏章(1618~1683),字尚白,號愚山,江南宣城人。順治六年己丑(1649)進士,由刑部主事官湖西道。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舉博學鴻儒,授侍講,轉侍讀。有《施愚山先生學餘文集》二十八卷、《詩集》五十卷、《別集》四卷、《遺集》六卷。參見《清詩紀事》。
4王西樵:此指王士祿(?~?),字子底,號西樵山人。山東新城人。順治九年壬辰(1652)進士,官吏部員外郎。有《表餘堂詩存》二卷、《十笏草堂詩選》九卷、《辛甲集》七卷、《上浮集》二卷。參見《清詩紀事》。編案:原文作「湯西樵」,應為「王西樵」。似涉湯西涯而訛,見第87則註。
5汪苕文:此指汪琬(1624~1691),字苕文,號鈍翁,一號堯峰,江南長洲人。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進士,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舉博學鴻儒,授編修。有《鈍翁前後類稿》六十二卷,《續稿》五十六卷。參見《清詩紀事》。編案:原文作「蔣苕文」,應為「汪苕文」,似涉蔣苕生而訛,見本書第52則。
6 沈繹堂:即沈荃(1624~1684),字貞蕤,號繹堂,又號充齋,江南華亭人。順治九年壬辰(1652)進士,官至禮部侍郎,諡文恪。有《一研齋詩集》十六卷。參見《清詩紀事》。
7曹顧菴:即曹爾堪(1617~1679),字子顧,號顧菴,浙江嘉善人。順治九年壬辰(1652)進士,官侍講學士。有《南溪集》、《杜鵑亭集》。參見《清詩紀事》。
8劉公 (甬戈):即劉體仁(1624~?),字公 (甬戈),江南穎川衛人。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進士,官吏部郎中。有《七頌堂詩集》九卷、《別集空中語》一卷、《文集》四卷、《尺牘》一卷。參見《清詩紀事》。
9董玉虬:即董文驥(1623~1685),字玉虬,號雲和,又號易農,江南武進人。順治六年己丑(1649)進士,歷官甘肅隴右道。有《微泉閣詩集》十四卷。參見《清詩紀事》。
10魯魏:原指魯魏公,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品評人物時,列為「下下」等人。
11吳天章雯:即吳雯(1645~1704),字天章,號蓮洋,奉天遼陽人,後占籍山西蒲州。諸生,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舉博學鴻儒不遇。有《蓮洋集》二十卷。參見《清詩紀事》。
12康熙己未:康熙十八年(1679)。
13趙秋谷:即趙執信(1662~1744),字伸符,號秋谷,山東益都人。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進士。入翰林,官至右春坊右贊善。有《飴山詩集》二十卷,《聲調譜》一卷,《後譜》一卷,《談龍錄》一卷。參見《清詩紀事》。
14王尚書:指王士禎,見本書第16則注。案下語出於王士禎《蠶尾續文》(台北:烏石文庫,2001)。

摘自江寶釵校註、李知灝責任編輯《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麗文,2009)
最後由 壯齋 於 2011-06-05 11:26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9-05-12 07:50 AM

(32)丁澎
丁君澎1 ,仁和人。與弟景鴻、瀠2 並稱「三丁」。吳梅村3 贈詩有「兄弟文章入選樓」之句。早傳作〈白燕詩〉4 ,吳下士女爭採摭以書衫袖。婺州5 吳之器6 贈詩云:「恨無十五雙鬟女,教唱君家〈白燕樓〉。」為時推之。初與同里陸圻7 、柴紹炳8 、毛先舒9 、孫治10 、張綱孫11 、吳百朋、沈謙12 、虞黃昊、陳廷會稱「西冷13 十子」。通籍後與宋荔裳、施愚山、張譙明14 、周釜山、嚴顥亭15 、趙錦帆相唱和,又號「燕臺七子」16 。

(33)張綱孫
錢塘張綱孫17 ,樂交遊,好為詩古,喜山水。其詩悲涼沉遠,有〈小雅〉之遺。論詩謂:「少陵七律,能用比興。他人雖極工鍊,不過賦耳。」

(34)梅清
梅清18 ,字淵公,宣城人。會試不第,工詩,著《瞿山詩略》。長州宋實穎19 序云:「以謂鏗鏘發金石,幽渺感鬼神,颯颯乎調天然之律呂。亦工書,得顏魯公筆意。畫有奇氣。」

1丁君澎:指丁澎(1622~1686),字飛濤,號藥園,浙江仁和人。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進士,官禮部郎中。有《扶荔堂詩集選》十二卷。君,敬稱。參見《清詩紀事》。
2編案:原文作「深」,應為「瀠」,見《清詩紀事》。形近而誤。
3吳梅村:即吳偉業(1609~1671),字駿公,號梅村,江南太倉人。明崇禎四年辛未(1631)進士,授編修,歷官南京國子監司業、庶子。福王時,拜少詹事。入清,歷官秘書院侍講、國子監祭酒。有《梅村集》四十卷、《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參見《清詩紀事》。
4編案:或有稱〈白雁樓詩〉、〈白鳳樓詩〉者,見《清詩紀事》。
5婺州:今浙江省金華縣。
6吳之器(?~?):字賜如,生卒年不詳,著有《婺書》。編案:原文作「吳器之」,應為吳之器,倒誤。見《清詩紀事》。
7陸圻(1614~?):字麗京,一字景宣,號講山,浙江錢塘人。明貢生。入清不仕,隱逸不知所終。有《威鳳堂文集》、《從同集》。參見《清詩紀事》。
8柴紹炳(1616~1670):字虎臣,號省軒,浙江仁和人。有《省軒文鈔》十卷,《詩鈔》二十卷,《白石軒雜稿》八卷。參見《清詩紀事》。
9毛先舒(1620~1988):字稚黃。一名騤,字馳黃,浙江錢塘人。諸生,旋棄去。曾與柴紹炳合編《西冷十子詩選》。參見《清詩紀事》。
10孫治(?~?):為清代杭州詩人,西冷十子之一。
11張綱孫(?~?):即張丹。原名綱孫,字祖望,入清後改名丹,號秦亭、竹隱。浙江錢塘人。喜愛山水,工詩,旅遊詩尤為奇崛,以詩文稱于時,與陸圻、毛先舒、柴紹炳等齊名,稱西泠十子。著有《從野堂集》、《張秦亭詩集》十二卷。參見《清詩紀事》。
12沈謙(1620~1670):字去矜,號東江子,浙江仁和人。明諸生。有《東江詩鈔》九卷、《別集》五卷。參見《清詩紀事》。
13西泠,又西陵,杭州橋名;故西泠十子又稱西陵十子。
14張譙明:即張文光(?~?),字譙明,河南祥符人。明崇禎元年戊辰(1628)進士。入清,官按察副使,有《斗齋詩》。參見《清詩紀事》。亦可參見本書第48則。編案:原文作「朋」,形近而誤。
15嚴顥亭:即嚴沆(1617~1678),字子餐,號顥亭。浙江餘杭人。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進士,官戶部侍郎。有《古秋堂集》。參見《清詩紀事》。編案:原文作「灝」,應為「顥」,形近而誤。
16編案:原文作「十子」,應為「七子」,形近而誤。燕臺即位於北京的燕山、燕京。見《清詩紀事》,亦可參見本書第48則。
17見本書第32則註。
18梅清(1623~1697):字淵公,號瞿山,江南宣城人。順治十一年甲午(1654)舉人。有《天延閣前後集》二十六卷。編案:原文作「潤」,應為「淵」,形近而誤。參見《清詩紀事》。
19宋實穎(1621~1705):字既庭,號湘尹。江蘇長洲人。順治十七年庚子(1660)舉人,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薦試博學鴻儒,放歸。官興化教諭。有《讀書堂》、《老易軒》、玉磬山房」等集。參見《清詩紀事》。

摘自江寶釵校註、李知灝責任編輯《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麗文,2009)
最後由 壯齋 於 2011-06-05 11:27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9-05-13 09:42 AM

(35)山左詩家
山左1 詩家,自王漁洋外,有田山(艹疆)雯2 、曹實菴貞吉3 、顏修來光敏4 、王秋史苹5 、徐東癡夜6 、謝方山重輝7 、張歷友篤慶8 。按山(艹疆)官郎中,詩文組織繁富,煆煉刻苦成一家言,著《古懽堂集》。實菴官郎中,詩格遒煉,著《實菴詩略》。修來官郎中,著《樂圃集》。秋史有狂名,有王黃葉9 之稱。東癡棄諸生,有杜子春10 之風,薦詞科以老辭。詩格清峭,近韋左司11 、孟東野12 。重輝官郎中,有《杏村詩》。漁洋稱其去膚存骨,真賞甚稀。篤慶13 拔貢生,詩以盛唐為宗,著有《崑崙山房集》。最著者宋荔裳琬,由部郎出為司道,工詩、古文、詞。名滿天下,有南施北宋之目,著有《安雅堂集》。

(36)屈復
屈復14 ,字見心,蒲城人。弱冠應童子試,冠其偶15 ,忽棄去。學詩者多從之。楊超曾16 薦舉鴻詞,著《弱水集》。無妻子,人以比林逋17 焉。其論詩也,專以寄託為主。謂陶之〈飲酒〉、郭之〈遊仙〉、謝之〈登山〉、左之〈詠史〉,彼自有所以傷心之故,借題發之,未可以刻舟求劍也。

1 編案:原文作「山右」,應為「山左」。因下文所列詩家均為山東人。案舊時慣例以隴西為右,以山東為左。且前人論及以下詩家時,均以山左稱之。沈德潛《清詩別裁》(上海:上海古籍,1984):「歷友學殖淹博。……以明經薦山左第一人。」朱庭珍《筱園詩話》(上海:上海古籍,2002):「徐東癡、張歷友皆爾日山左詩家。」徐世昌《晚晴簃詩彙》(上海:上海古籍,2002):「修來以詩鳴山左,為十子之一。」據以改之,形近而誤。
2 田山(艹疆)雯:指田雯(1635~1704),字綸霞,一字子綸,又字紫綸,號漪亭,又號山(艹疆)子,晚號蒙齋,山東德州人。康熙三年甲辰(1664)進士,由內閣中書歷官戶部侍郎。有《古歡堂集》三十六卷。參見《清詩紀事》。
3 曹實菴貞吉:指曹貞吉(1634~1698),字迪清,一字升階,又字升六,號實菴,山東安邱人。康熙三年甲辰(1664)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有《珂雪集》一卷、《朝天集》一卷、《鴻爪集》一卷、《黃山紀遊詩》一卷、《珂雪詞》二卷。參見《清詩紀事》。
4 顏修來光敏:即顏光敏(1640~1686),字修來,一字遜甫,號樂圃,山東曲阜人。康熙六年丁未(1667)進士,官至吏部考功司郎中。有《樂圃集》。參見《清詩紀事》。
5 王秋史苹:即王苹(1659~1720),字秋史,山東歷城人。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進士,授知縣,以母老改成山衛教授。有《二十四泉草堂集》十二卷。參見《清詩紀事》。
6 徐東癡夜:徐夜(1611~1683),初名元善,字長公,慕嵇叔夜之為人,更名夜,更字嵇庵,又字東癡。山東新城人。明諸生。有《徐東癡詩》二卷。參見《清詩紀事》。
7 謝方山重輝:謝重輝(1639~1711),字千仞,號方山,山東德州人。歷官刑部郎中。有《杏村詩集》。參見《清詩紀事》。
8 張歷友篤慶:指張篤慶(1642~1720),字歷友,號厚齋,別號崑崙山人,山東淄川人。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拔貢生。有《崑崙山房集》。編案:原文闕「友」字,張篤慶字歷友,據以增「友」字。參見《清詩紀事》。
9 王黃葉:王苹的兩首詩中分別有「亂泉聲裏才通屐,黃葉林間自著書」和「黃葉下時牛背晚,青山缺處有人行」之佳句,遂被人們稱為「王黃葉」。
10 杜子春:馮夢龍《醒世恒言》(台北:光復書局,1998)第三十七卷有〈杜子春入長安〉。
11 韋左司:即唐代詩人韋應物(737~792),長安人。曾任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等,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
12 孟東野:即唐代詩人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人。個性狷介,為詩思苦奇澀,與賈島齊名,稱「郊寒島瘦」。
13 編案:原文作「慶篤」,案篤慶為是,即本則所述張篤慶。倒誤。
14 屈復(1668~1739):字見心,號金粟,晚號悔翁,陜西蒲城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舉博學鴻詞,不就。參見《清詩紀事》。
15 冠其偶:為同場應試之首。偶,此指同場應試者。
16 楊超曾(1694~1742):字孟班,湖南武陵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雍正四年(1726),直南書房。時湖南北甫分闈,命充湖北鄉試考官,旋督陝西學政。官至兩江總督、吏部尚書。見趙爾巽撰,《清史稿.列傳九十五.楊超曾》(上海:上海古籍,1995)。
17 林逋(967~1028):字君複,北宋錢塘人。個性恬靜好古,少曾遊江淮,後隱居西湖,終身不仕不娶,植梅養鶴為伴,人稱「梅妻鶴子」。卒諡和靖,亦稱林和靖。

摘自江寶釵校註、李知灝責任編輯《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麗文,2009)
最後由 壯齋 於 2011-06-05 11:27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9-05-14 01:19 PM

(37)吳梅村1
吳梅村祭酒,名偉業,博學高才,有西崑體名世。子璟官給事中,能世其家。嘗選婁東十子2 ,以太倉黃與堅3 名廷表為冠。公由舉詞科,有〈金陵雜感〉稱傳於時。次周子俶4 名肇,著有《東岡集》。顧伊人5 名湄,著《水鄉集》。許九日6 名旭,著《秋水集》。王異公名撰,著《三餘集》。王虹友7 名攄,著《蘆中集》。王惟夏 8名昊,著《碩園集》。王端士 9名揆,著《芝廛集》。王懌民10 名抃,次谷 11名曜昇,皆有集。一時風流,文采稱盛焉。

(38)吳中詩人
吳中詩名最盛者,無錫杜紫綸12 ,以詩受知於清朝聖祖。會試下第,特賜進士入詞館,士林榮之。次則金壇潘南村高13 ,著有《南村集》,清新古淡。長洲許子遜廷鑅,工五言律、七言絕,有《竹素園集》。李客山果14 ,著《石閭集》。以布衣受知於名公。過吳門15 ,人爭識其面。吳縣諸生盛青樓錦,著《青樓詩鈔》,從大曆以下入手,上窺少陵,沈歸愚16 引為知己。江陰王朗天照,著《賜書堂詩集》17 ,晚與歸愚結耦耕,皆一時傑者。

1 吳梅村:即吳偉業(1609~1671),字駿公,號梅村。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官左庶子。弘光朝,任少詹事。入清順治時,官國子監祭酒,以母喪告假歸里。其詩多以反映現實為主,早期作品風華絢麗,明亡後多激楚蒼涼之音,尤擅歌行,既委婉含蓄,又沈著痛快。在明末清初的詩人群中,吳偉業屬江南「婁東派」一脈,其詩歌多傷世感慨之作,具強烈的時代色彩,史稱「詩史」。參見《清史稿》。
2 嘗選婁東十子:指吳偉業編的《太倉十子詩》,所列太倉地區十位詩人:周肇、王揆、許旭、黃與堅、王撰、王昊、王抃、王曜昇、顧湄、王攄等。又稱「婁東十子」。
3 黃與堅(1620~1701):字庭表,號忍庵。江南太倉人。順治十六年己亥(1659)進士。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召試博學鴻詞,授編修,歷官贊善。有《願學齋集》四十卷。參見《清詩紀事》。
4 周子俶:指周肇(?~?),字子俶,江南太倉人。順治十四年丁酉(1657)舉人,官新淦知縣。有《東岡文稿》一卷,《東岡集》一卷。參見《清詩紀事》。編案:原文「周子俶」作「周子傲」,「東岡集」作「東圖集」。文中人名、書名皆形近而誤。
5 顧伊人(?~?):字伊人,江南太倉人。諸生。有《水鄉集》。參見《清詩紀事》。編案:「名」字原文作「鳴」,案前後文例,應為「名」,聲同而誤。且顧湄即顧伊人之名,未有稱鳴湄者。據以改之。
6 許九日:指許旭(?~?),字九日,江南太倉人。明諸生。嘗客范承謨幕。參見《清詩紀事》。
7 王虹友:指王攄(?~?),字虹友,江蘇太倉人。有《蘆中集》。參見《清詩紀事》。編案:「攄」字原文作「據」,形近而誤。
8 王惟夏:指王昊(?~?),字惟夏,江蘇太倉人。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舉博學鴻儒,授正字。有《碩園集》。參見《清詩紀事》。
9 王端士:指王揆(?~?),字端士,一字芝 ,江南太倉人。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進士,以推官用,不出。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薦舉博學鴻儒,力辭。有《芝 集》。參見《清詩紀事》。
10王懌民:指王抃(1628~1702),字懌民,又字鶴尹,江蘇太倉人。有《巢松集》六卷。參見《清詩紀事》。編案:原文「王懌民」作「王悍民」,「抃」作「汴」,皆形近而誤。
11 次谷:指王曜昇(?~?),字次谷,江蘇太倉人,諸生。有《東皋集》。參見《清詩紀事》。編案:「昇」字原文作「升」,形近而誤。
12杜紫綸:即杜詔(1666~1736),字紫綸,號雲川,又號蓉湖詞隱,學者稱半樓先生,江蘇無錫人。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進士,改庶吉士。有《雲川閣集》七卷。參見《清詩紀事》。
13潘南村高:指潘高(?~?),字孟升。江南金壇人。有《南村詩稿》二十四卷。參見《清詩紀事》。
14 李客山果:指李果(1679~1751),字實夫,一字碩夫,號客山,晚號悔廬,江蘇長洲人。參見《清詩紀事》。
15 吳門:蘇州為古吳都城,因而有吳門之謂。
16 沈歸愚:即沈德潛(1673~1769),字確士,號歸愚,江蘇長洲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以廩生試博學鴻詞,四年己未(1739)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官至禮部侍郎,加尚書銜,諡文慤。參見《清詩紀事》。
17 《清史》一百二十三卷藝文志有《賜書堂詩集》四卷,題為翁照撰。不詳是否即此地所指。

摘自江寶釵校註、李知灝責任編輯《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麗文,2009)
最後由 壯齋 於 2011-06-05 11:40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9-05-16 12:25 PM

(39)兩浙詩人
兩浙詩人自朱竹垞1 以前,有餘姚嚴子餐沆2 ,官侍郎。德清徐方虎倬3 ,官侍郎,著《蘋村集》。鄞縣李杲堂鄴嗣4 ,明諸生。入大清棄巾服,主甬東詩社,名藉甚。桐鄉汪李青柏5 ,官指揮使,著《柯亭餘唱》。朱竹垞序其詩,謂造唐人之室,而嚌其胾。錢塘沈用濟方舟6 ,國子生。著《凝香室詩鈔》,傾動一時。

(40)杭世駿
仁和杭堇浦世駿7 ,積書數萬卷,枕藉其中。由舉人舉鴻詞,授編修。詩與同里厲樊榭8 齊名。齊次風9 侍郎集先生作,與蘇詩為一卷。樊榭字大鵬,詩精深峭潔,於新城外自樹一幟。由舉人薦鴻詞,報罷。大江南北主盟壇坫者凡數年,著《東城雜記》。其徒汪西顥沆10 ,少從厲受詩法,亦與齊名。

(41)吳山尊
全椒吳山尊11 學士,朱文正公12 稱其四六為合邱遲13 、任昉14 為一手。詩以孟韓為宗,五言長古尤足推倒一切。著有《夕蔡15 書屋集》。

(42)翁方綱
大興翁覃溪學士方綱16 ,重宴瓊林17 與千叟宴18 ,賜尚方珍物十三種,年八十二。工於金石書畫,其為詩瓣香19 在少陵、東坡。論王漁洋拈「神韻」二字固為超妙,然其弊端流為空調。故特拈「肌理」二字,蓋欲以實救虛也。

1朱竹垞:即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號竹垞,晚號小長廬釣魚師,又號金風亭長。浙江秀水人。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舉博學鴻儒,除翰林院檢討。參見《清詩紀事》。
2 嚴子餐沆:即嚴顥亭,見本書第32則注。
3 徐方虎倬:指徐倬(1624~1713),字方虎,號蘋村,浙江德清人。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進士,官翰林院侍讀。有《蘋村集》三十一卷、《附錄》四卷。參見《清詩紀事》。編案:「蘋村集」原文作「檳村集」,徐倬著作為《蘋村集》,據以改之。聲近而誤。
4 李杲堂鄴嗣:指李鄴嗣(1622~1680),原名文胤,以字行,號杲堂,浙江鄞縣人。明諸生。有《杲堂詩鈔》七卷、《文鈔》六卷、《文續鈔》五卷。參見《清詩紀事》。
5 汪李青柏:生平不詳。
6 沈用濟方舟:指沈用濟(?~?),字方舟,浙江錢塘人。監生。有《荊花集》。參見《清詩紀事》。
7 杭堇浦世駿:指杭世駿(1696~1773),字大宗,號堇浦,晚號秦亭老民,浙江仁和人。雍正二年甲辰(1724)進士,乾隆元年丙辰(1736)薦試博學鴻詞,授編修,改監察御史。參見《清詩紀事》。編案:原文作「董甫」,杭世駿號堇浦,形近而誤。
8 厲樊榭:即厲鶚(1692~1752),字太鴻,一字雄飛,號樊榭,一號南湖花隱,又號西溪漁者,浙江錢塘人。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舉人。有《樊榭山房集》二十卷。參見《清詩紀事》。
9 齊次風:即齊召南(1703~1768),字次風,號瓊臺,晚號息園,浙江天台人,雍正七年己酉(1729)副榜,乾隆元年丙辰(1736)舉博學鴻詞,授檢討,官至禮部侍郎。參見《清詩紀事》。
10 汪西顥沆:指汪沆(1704~1783),字師李,一字西顥,號艮園,又號槐塘,浙江錢塘人。諸生,乾隆元年丙辰(1736)薦試博學鴻詞。參見《清詩紀事》。編案:原文作「汪西灝沅」,案汪沆字西顥,皆形近而誤。
11 吳山尊:即吳鼒(1755~1821),字山尊。嘉慶四年(1799)進士,終侍講學士。以母老告歸,主講揚州。亦長駢體,有《夕蔡書屋集》。參見《新校本清史稿》(台北:鼎文,1987)。
12 朱文正公:即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人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諡文正,又稱朱文正公,南宋徽州(今江西)人。宋代理學集大成者,又稱朱子。
13 邱遲(464~508),字希範,吳興烏程人(今浙江湖州),南朝梁人,官司空從事中郎,有《丘司空集》傳世。曾擬勸降檄文〈與陳伯之書〉一篇,為駢文不世之佳作。
14 任昉(460~508):字彦昇,人稱梁太常,南朝梁人。文章以表、奏、書、啟諸體馳名,常與沈約的詩並稱,號為「任筆沈詩」。竟陵八友之一。
15 編案:原文作「葵」,然《清史稿》作「蔡」,應是。原書未見。
16 翁覃溪學士方綱:指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號覃溪,順天大興人。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充考官,督學政,官至內閣學士。見《清詩紀事》。
17 瓊林:指教育、學術方面。
18 千叟宴:始於康熙,盛於乾隆時期,是清宮中的規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是清朝的特大型國宴。
19 編案:原文作「辦」,應為「瓣」,形近而誤。香之形狀如瓜瓣者,後以喻對崇拜者之嚮往。

摘自江寶釵校註、李知灝責任編輯《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麗文,2009)
最後由 壯齋 於 2011-06-05 11:40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9-05-18 01:33 PM

(43)蔣士銓
蔣先生士銓1 ,名心餘,高宗2 賜彭文勤3 詩並及先生,有江右兩名士之目。公雖文詞無所不工,而最擅長莫如詩。古體勝近體,七言大勝。蒼蒼莽莽,不主故常。高麗使臣嘗餉墨四方4 ,求其樂府以歸。子知廉5 ,有《弗如堂詩集》。次子知讓6 ,有《妙吉祥集》,皆得先生家法。同時與先生唱和者,楊垕7 、汪軔8 二君,詩相伯仲,時稱兩才。後先生而起者,曰吳嵩梁9 ,字蘭雪,東鄉人,以諸生應鴻詞不遇。詩才與黃仲則埒10 ,翁覃溪、袁子才11 皆心折之。著《香蘇山館集》,傳播外洋。朝鮮吏曹金敬以梅花一龕供奉之,稱為詩佛。日本賈人以四金購其詩扇,其名重一時如此。

(44)閩中詩人
閩中以詩名者,有興化鄭先生燮12 ,板橋其號也。登乾隆進士,官知縣,忤大吏罷歸。工畫蘭竹,書法以隸楷行三法相參。詩學香山13 、放翁14 ,有鄭虔三絕15 之目。所著《板橋詩鈔》,於弔古尤勝。永福黃先生任16 ,字莘田。性嗜硯,有十研齋17 硯十方,時人寶之。詩著有《秋江集》六卷。尤有《香草箋》詩,專寫美人香草。讀之如挹蘭桂,芬芳動人。

(45)張九鉞
湖南張九鉞18 ,字度西,有異稟。十三歲登采石磯,賦長歌,人呼太白後身。由舉人知縣,有政聲。先是七歲,遊南嶽昆盧洞。寺僧以貌類其師,出句曰:「心通白藕。」先生對曰:「舌湧青蓮。」僧大駭,言其師示寂時留此句,云有對者即其後身。卒時有口占「前身南嶽一枯僧」之句。弟九鍵、九鐘皆著有詩集。

1 蔣先生士銓:指蔣士銓(1725~1784),字心餘,一字苕生,號清容,又號藏園,晚號定甫,亦署離垢居士,江西鉛山人。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見《清詩紀事》。
2 高宗(1711~1799):指愛新覺羅弘曆,清世宗胤禛第四子,建元乾隆,在位六十年。廟號高宗。有《樂善堂全集》、《御制詩初集》、《二集》、《三集》、《四集》、《五集》、《餘集》。見《清詩紀事》。
3 彭文勤(?~?):字元瑞,乾隆朝人,生平待考。善對聯,紫禁城內諸多門聯、燈聯多出其手,曾參與《道藏輯要》之編纂。
4 餉墨四方:到處買(蔣士銓的)作品。
5 知廉:蔣知廉,生平未詳。
6 知讓:即蔣知讓(1756~?),字師退,江西鉛山人。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舉人,官唐縣知縣。有《妙吉祥室詩鈔》。見《清詩紀事》。
7 楊垕(約1723~1766):字子載,號恥夫,江西南昌人。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拔貢。有《恥夫詩鈔》。見《清詩紀事》。
8 汪軔(約1723~1785):字輦雲,一字迂行。江西武甯人。優貢,官吉水訓導。有《魚亭集》。見《清詩紀事》。
9 吳嵩梁(1766~1834):字蘭雪,江西東鄉人,嘉慶五年(1800年)舉人,著有《石溪舫詩話》。
10 埒:等齊之意。《漢書.李延年傳》:「其愛幸埒韓嫣。」注曰:「師古曰:埒,等齊。」
11 袁子才:即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浙江錢塘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薦舉博學鴻詞,及試,報罷。乾隆四年己未(1739)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先後官溧水、江寧知縣。解官後,作園於江寧小倉山下居之,曰「隨園」,故世稱隨園先生。有《小倉山房文集》三十五卷、《外集》八卷、《詩集》三十七卷、《補遺》二卷、《隨園詩話》十六卷、《補遺》十卷等。參見《清詩紀事》。
12 鄭先生燮:即鄭板橋(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進士,官山東范縣知縣,調濰縣。有《板橋詩鈔》二卷、《題畫詩》一卷、《補遺》一卷、《板橋詞鈔》一卷。見《清詩紀事》。
13 香山:即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晚號醉吟先生。文章精切,尤工詩,作詩力求平易近人,老嫗能解,為唐代新樂府運動提倡者。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著《白氏長慶集》傳世。
14 放翁:即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因力主抗金、「喜論恢復」,屢次為朝廷主和派所排擠,晚年退居故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放翁詞》等。
15 鄭虔三絕:鄭虔(692~764),字弱齌,唐鄭州滎陽人。玄宗時為廣文館博士,世稱鄭廣文。擅長詩、書、畫,而有鄭虔三絕之譽。此亦以之讚譽鄭板橋。
16 黃先生任:黃任(1683~1768),字于莘,一字莘田,號十硯老人,福建永福人。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舉人,官四會知縣。著有《秋江集》六卷,《香草齋詩鈔》六卷。見《清詩紀事》。
17 編案:原文作「齊」,應為「齋」,形近而誤。
18 張九鉞(1720~1803):字度西,號紫峴,湖南湘潭人。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舉人,癸未明通榜,官海陽知縣。有《陶園集》。見《清詩紀事》。

摘自江寶釵校註、李知灝責任編輯《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麗文,2009)
最後由 壯齋 於 2011-06-05 11:41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9-05-19 08:39 AM

(46)八旗詩人
大清文治日隆,八旗士夫尤能揚風扢雅1。乾隆鐵冶亭保2工詩,手編八旗詩,上溯崇德3,下至乾隆六十年4止。得詩數百家,名曰《熙朝雅頌集》,上親製序。公負文名,少與百文敏齡5、法時帆6學士並稱三才子。蓋八旗之人,非由進士翰林出身,即登宰相亦不為顯也。公所著《梅菴集》行世。又有夢麟7字文子,亦滿州人,工詩。樂府宗漢人,五言古宗三謝8,七言古詩宗杜韓。當時台閣無能出其右者。又有李鍇9字鉄君,本功臣後。其婦翁為太傅10索額圖,先生避勢不仕。工詩,才力雄放,姚姬傳11、王夢樓12嘗推服之。著《扇樓詩》。

(47)毛奇齡
毛西河奇齡13,博極群書,明諸生。至康熙試詞科,授檢討。夫人悍甚,嘗曰:「汝輩以毛大可14為博學耶?他作七言八句,必獺祭15以成。」先生曰:「握筆時展卷,典故最能強記。婦言勿聽也。」著述甚富,詩次於文。然亦我行我法,不屑隨人步趨。著《詩話》八卷16。


1揚風扢雅:風雅為詩歌的性質,此借代為詩。表示八旗士夫對此種文體是提倡並有其創作的。
2鐵冶亭保:指鐵保(1752~1824),姓覺羅氏,後改棟鄂,字冶亭,號梅庵,滿州正黃旗人。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進士,由郎中遷少詹事,官至兩江總督,吏部尚書,降洗馬,賜三品銜。有《梅庵詩鈔》、《應制詩》、《玉門詩鈔》。見《清詩紀事》。
3編案:清朝皇太極稱帝、改女真為滿州時,所建年號,歷時八年(1636~1643)。
4編案:乾隆六十年(1795)。
5百文敏齡:指百齡(?~1815),字子頤,號菊溪,漢軍正黃旗人。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進士,官至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封三等男,諡文敏。有《守意龕集》。見《清詩紀事》。
6法時帆:即法式善(1752~1813),原名運昌,字開文,號時帆,又號梧門,蒙古旗人。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歷官庶子。有《存素堂集》。見《清詩紀事》。
7夢麟(1728~1758):字文子,號午塘,西魯特氏,蒙古正白旗人。乾隆十年乙丑(1745)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官至戶部侍郎。有《大谷山堂集》。見《清詩紀事》。
8三謝:即謝靈運、謝惠連、謝朓。謝靈運(385~433),東晉名將謝玄之孫,小名「客」,人稱謝客,襲封康樂公,人稱謝康樂;工詩文,能書畫,通史學,又熟精佛教老莊哲學,主要成就在詩,以山水詩稱道。謝惠連(407~433),謝靈運族弟,十歲能文,深得謝靈運賞識。謝朓(464~499),字玄暉,謝靈運子姪輩,時與謝靈運對稱為「小謝」,和靈運同樣以山水詩名世,唯大謝富艷精工,小謝清麗芊眠。
9李鍇(1868~1755):字鐵君,號廌青,又號幽求子、焦明子,漢軍旗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舉博學鴻詞,辛未舉經學。有《睫巢集》六卷,《後集》一卷。見《清詩紀事》。
10編案:原文作「太傳」,案太傅官名,形近而誤。
11姚姬傳:即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穀,清安徽省桐城人。曾主講紫陽、鍾山各書院多年,學者稱為惜抱先生。論學主集義理、考據、詞章之長,不拘於漢、宋門戶,精研經學,尤以古文名世,上承方苞、劉大櫆二家,為「桐城派」古文集大成者,所編選《古文辭類纂》為有清一代學習古文者奉之圭臬。另著有《惜抱軒文集》等書傳世。
12王夢樓:即王文治(1723~1802),字禹卿,號夢樓,丹徒(今江蘇省鎮江市)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探花,官至翰林院編修、侍讀,後又任雲南姚安(今雲南建水縣)知府,罷歸,遂絕意仕途。
13毛西河奇齡:指毛奇齡(1623~1716),原名甡,字大可,一字于一,又字齊于,別號河右,又號西河,又有僧彌、僧開、初晴、秋晴、晚晴、春莊、春遲諸號,浙江蕭山人。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舉博學鴻儒,授檢討。有《瀨中集》十四卷、《當樓集》一卷、《西河合集》詩五十四卷、文一百三十五卷。見《清詩紀事》。
14毛大可:即毛奇齡,詳上注。
15獺祭:獺多捕魚陳放如祭典,故稱獺祭。《獸經.獺》(北京:中華,1985):「獺祭,以魚其陳也。」後以抄襲故實以成文稱之。《談苑》(臺北:藝文,1965):「李商隱為文,多檢閱書冊,左右鱗次,號獺祭魚。」
16編案:指毛奇齡所作《西河詩話》。

摘自江寶釵校註、李知灝責任編輯《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麗文,2009)
最後由 壯齋 於 2011-06-05 11:42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2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