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媽祖有大媽二媽.....】這句該怎麼唸?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大甲媽祖有大媽二媽.....】這句該怎麼唸?

文章安靜 » 2005-04-11 01:34 PM

”媽”這個字,中華書局發行的辭海上是這麼寫的:
  ㄇㄨˇ;ㄇㄚ。木五切,音姥,麌韻;俗讀如馬,平聲。

康熙字典:《廣韻》莫補切,《集韻》滿補切,圖檔音母。ㄇㄨˇ Mu3 上麌
  俗讀若馬平聲。ㄇㄚ Ma1 平麻
(借用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的照片檔案)

(網路)辭海詩韻:未收錄此字

因近日大甲鎮有進香活動,聯想起有”大媽、二媽...”,一般的唸法都是ㄇㄚˋ,與以上兩個音都不同,是否這是俗音?
最後由 安靜 於 2005-04-16 04:04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4 次。
安靜
會員
 
文章: 17
註冊時間: 2003-01-12 10:03 PM

文章卞思 » 2005-04-12 01:15 AM

據我粗淺的理解,唸ㄇㄚˋ是台語發音。
"大媽"的國語發音,應該還是唸ㄇㄚ。
像"阿媽""七娘媽"等台語唸ㄇㄚˋ,正確的國語念法也都是ㄇㄚ。
微雪齋
許借冰心添綠硯,紅梅枝下荷鋤來。
卞思
會員
 
文章: 3514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8 AM

文章壯齋 » 2005-04-12 01:38 AM

臺語中可以找到答案,臺灣稱媽媽為"母(姆)阿",也有稱"嬤嬤".祖母就稱"阿嬤".

當然還有比較古老的叫法,例如說"阿娘".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芬陀利 » 2005-04-12 08:39 AM

小頑童日常慣用臺語
“媽”字的仄聲讀法似乎是臺語的自動換聲原則所致
諳臺語的人都知悉,以“媽祖”為例
稱“媽祖”時,唸平聲“ㄇㄚ”
稱“大媽”、“三媽”時,則唸成仄聲“ㄇㄚ\”
這和“馬”字的讀法頗相像
“馬上”讀成平聲“ㄇㄚ”
“上馬”則讀成仄聲“ㄇㄚ\”

只是個人粗遣的認知啦,至於詳細的學理則有待這方面的專家解惑囉! ;-)
芬陀利
會員
 
文章: 2263
註冊時間: 2002-07-20 09:12 PM

文章樂齋 » 2005-04-12 11:15 AM

閩南語的上聲和普通話的去聲讀法相同,不過正如芬詞長所言,連音時會有變化,這跟普通話上上連讀時音變的道理相似.
<悅讀幽夢影十分鐘>,五南出版社,2013/05/25
樂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113
註冊時間: 2004-01-17 08:54 PM
來自: 樂齋

文章左岸沉思 » 2005-04-12 02:54 PM

芬陀利詞長的說法正確!!!!!!!




閩南語每個字
在辭首跟辭尾的發音不同

臺語的基調有七個
變調有八個

總共十五個調

媽字在媽祖跟大媽二媽的唸法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就是基本的變調而已

臺語跟北京語少數會變調不一樣
每個字都會變調
唯一的特例
是同時做名詞跟動詞時
首尾的調號互換

這說起來就話長了
但是應該學過基礎臺語語法的都可以輕鬆理解的
可以說是臺語發音的ABC

只不過話說回來
現在的臺灣人
有幾個真的受過臺語教育的??
讀盡春秋熟六藝
琴棋在手任風流
生平不讓功名累
半卷殘詩笑列侯
左岸沉思
會員
 
文章: 176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6 PM
來自: 天外仙山,雲端梵海

文章安靜 » 2005-04-12 03:08 PM

多謝各位詞長熱心解答 :lol:
國語說”不要”時,應該是唸成”ㄅㄨˊ ㄧㄠˋ”,但是標成平仄,應該還是”仄仄”吧?
那題目中三個媽字該怎麼標平仄呢?(這是我原來想問的,大概是詞不達意 :oops:
安靜
會員
 
文章: 17
註冊時間: 2003-01-12 10:03 PM

文章左岸沉思 » 2005-04-12 03:39 PM

媽字獨立唸的時候
是2調
也就是陰上聲

當媽字位於字首時
2調變為1調
也就是陰平聲

如果用音樂的方式來表示
是音值53轉成44


我把臺最基礎的發音調號列出如下

東 ( tong1 ) 調號1 陰平聲 調值44
黨 ( tong2 ) 調號2 陰上聲 調值53
棟 ( tong3 ) 調號3 陰去聲 調值21
督 ( tok4 ) 調號4 陰入聲 調值32
同 ( tong5 ) 調號5 陽平聲 調值24
黨 ( tong2 ) 臺語無陽上聲 調號6與2發音相同
洞 ( tong7 ) 調號7 陽去聲 調值22
毒 ( tok8 ) 調號8 陽入聲 調值4

以上是臺語的基本調..共七個

變調的原則是

1聲變7聲
5聲變7聲
7聲變3聲
3聲變2聲
2聲變1聲

8聲
入聲帶p t k尾音的
變4聲
喉塞音韻尾帶h的
變8聲
4聲
入聲帶p t k尾音的
變3聲
喉塞音韻尾帶h的
變2聲

應該總共有九個變調方式
但是1聲變7聲 還有 5聲變7聲
屬於同一變音

所以臺語的調號
共有7+8=15個

以上..................


p.s

目前仍然有具基本八調號的語言
是傳統的泉州語
臺灣地區只剩下澎湖與臺南的關廟一帶
用純正泉州語

臺灣雖然有漳泉兩大語系
但是泉州語系被同化的相當嚴重

古諺有云
漳女嫁泉州 至死音不改
泉女嫁漳州 三年忘父母

大抵上泉州語的發音較為困難
易被發音簡潔又系出同門的漳音同化

現在的臺語是一種漳泉相混的語言
略偏漳州語的語法
所以我們在討論臺語時
還是七調八變的原則為主

(另一種漳泉混音的語言是廈門語
但是廈門語近百年來跟臺語的發展已分道揚鑣)

特此說明
讀盡春秋熟六藝
琴棋在手任風流
生平不讓功名累
半卷殘詩笑列侯
左岸沉思
會員
 
文章: 176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6 PM
來自: 天外仙山,雲端梵海

文章左岸沉思 » 2005-04-12 04:10 PM

至於臺語的調號該如何標示

方式很多
有些學者用 ^ - / . \這些符號來標示
有些學者用音高的方式來表示
羅教會字母則是用1-8的調號來表示 變調時另外註記
也有人乾脆把十五個音列1到15

目前共有十來種不同的方式
(因為沒有官方的統一方式)

我個人比較傾向用數字加變調符號的方式處理

例如 2聲 在該字的發音旁標注2
若是原本3聲字變為2聲 則加註為3-2
2聲字變1聲字則加註為 2-1

範例

紅色的紅
在單獨唸的時候

白話音發音應該是近似北京語的"昂"
文讀音則是近似"虹"

----------5
標示為ang
----------5
或是hung

但是當紅色兩個字唸在一起時
白話音會發成較類似北京語"ㄤ"的音(並不完全相同)
文讀音則是近似"ㄏㄨㄥ"

----------5-7
標示為ang
----------5-7
或是hung

提供諸位作為參考
讀盡春秋熟六藝
琴棋在手任風流
生平不讓功名累
半卷殘詩笑列侯
左岸沉思
會員
 
文章: 176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6 PM
來自: 天外仙山,雲端梵海

文章卞思 » 2005-04-12 10:31 PM

我想安靜詞長要問的應是"媽"這字在作古典詩時是算作平聲還是仄聲吧?
我想作古典詩按平水韻的話,"媽"字應屬上聲麌韻,也就是三個"媽"字都是仄聲。
微雪齋
許借冰心添綠硯,紅梅枝下荷鋤來。
卞思
會員
 
文章: 3514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8 AM

文章左岸沉思 » 2005-04-12 11:26 PM



媽字是陰上聲(2調)
所以是仄.........
讀盡春秋熟六藝
琴棋在手任風流
生平不讓功名累
半卷殘詩笑列侯
左岸沉思
會員
 
文章: 176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6 PM
來自: 天外仙山,雲端梵海

下一頁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5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