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尚先生專訪(原載乾坤詩刊43期)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羅尚先生專訪(原載乾坤詩刊43期)

文章維仁 » 2007-09-03 08:03 PM

羅尚先生簡介
羅尚,號戎庵,四川宜賓人,民國十二年生。少年從軍抗日,轉戰西南,遠征緬甸印度。除役後任職黨政機關,至總統府參議退休。曾任《大華晚報》、《中外雜誌》古典詩專欄主編,著有《戎庵選集》、《滄海明珠集》、《戎庵詩存》、《停雲社友詩選》(合著),近年詩作刊登於《乾坤詩刊》。民國六十年榮獲中山文藝創作獎,民國九十六年膺選乾坤詩刊十周年古典詩創作獎。現為天籟吟社顧問、瀛社顧問。民國九十五年,孫吉志先生博士論文「羅尚《戎庵詩存》研究」通過中山大學審定。

羅尚先生專訪
時間:二零零七年四月十四日下午三時
地點:新店市羅府
訪問人:張允中.張韶祁.楊維仁
一、請問羅老師您的學詩歷程
答:我出生於四川的農家,幼童時期研讀三字經,上面附有一些五言詩句,例如「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是接觸詩的開始。
後來進入私塾就讀,學習《幼學故事瓊林》和《聲律啟蒙》,從背誦之中學習了非常多典故,並讀了《百家姓》和《四書》,都能背誦。進入公立小學之後,研讀《古文觀止》。第一首詩是民國廿八年參加長沙戰役時,當時崑崙關大捷,二十二師邱清泉師長為此賦詩一首,我也學作一首〈攻克崑崙關〉。民國卅八年到台灣之後,藝文交遊廣闊,與台灣、香港詩友唱和,得益不少。但是正式學詩是民國四十年進入「中國文史函授學校」,為辦事員兼學生,得到張默君校長、林尹先生、李漁叔先生諸位大家的教導,其中尤以李漁叔先生指導七言古體,教益最多。後來又蒙香港曾克耑教授賞識,與之唱和,得益於前輩詩友匪淺。多年以來,我可以說是以詩寫日記。

二、您年輕的時候,隨著部隊四處征戰,同時以詩筆寫下戰亂時代的感觸,請問此時的創作心情如何?這段征戰的經歷,對於您的創作有何影響?
答:我參與抗戰,遠征雲南、緬甸,後又參與國共內戰,行伍之間吃了很多苦,之所以還能作詩,除了愛詩天性之外,得力於自己讀書甚多。十年之間作詩不多,僅五百首,後來刪得只剩四十餘首,這是我對於創作嚴謹的態度。

三、請問您在台灣參與詩社的情形
答:民國三十八年抵達台灣之後,即參加台中鰲西吟社,後來又參加春人詩社、明夷詩社、天籟吟社、停雲詩社、瀛社。

四、您長期參與民間詩社,昔年也參與民間詩壇的活動,時常擔任詞宗。請問您對台灣民間詩壇有何看法與期望?
答:擊缽詩是台灣文化的傳統之一,自有其特質。民間詩社應該著重提昇書卷,司馬遷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杜甫也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實在要注重書卷問題。

五、請問您對於創作詩詞有何要領
答:對於作詩,我的想法是「意克至而辭圓融」,寫詩意思要到,先要能讓自己讀得懂,然後求字詞的圓融。我是心中先有腹稿,之後才把詩作寫出來。我所服膺的原則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以及「思飄雲物動,律中鬼神驚,毫髮無遺憾,波瀾獨老成。」如果要有更深一層的功力,則還是要加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六、陳文華教授在〈不畏浮雲遮望眼——側寫幾位古典詩人〉一文中,盛讚您在古典詩壇的地位,其中特別提到您擅長將新名詞寫入詩中,請問您對現代新事物寫入古典詩詞,有何見解與要領?請問古典詩的時代性如何?
答:詩歌從古至今,都是序志述時,每個朝代的創作風格或有不同,但是「序志述時」的原則完全一致,古典詩一定要表現出時代。至於現代詞彙入詩,黃遵憲《人境廬詩草》已經做了很好的示範,今人作詩不要老古板,一味講究古典古典。王充《論衡》:「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瞽說。」電視、電腦這些現代詞彙當然要寫到詩裡面去。

七、去年六月,孫吉志教授的博士論文《羅尚戎庵詩存研究》通過中山大學審核,這可以算是古典詩的盛事,請問您對此事的看法如何?
答:我不敢說自己有什麼地位或成就,我只是知道理論,喜歡創作的詩人而已。
維仁
版面管理員
 
文章: 4544
註冊時間: 2002-02-25 09:24 AM
來自: 台灣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6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