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 寫: 記性差很少在用拗句..請教..
記得七言第二句..仄平仄仄仄平平..好像可以..
或是第一句必須平仄平平平仄平相救才可..
五言二句仄平仄仄平可以嗎..若不行有救嗎..
明問明答:
(一)問「七言第二句..仄平仄仄仄平平..好像可以..
或是第一句必須平仄平平平仄平相救才可..」
答:七言句是五言句的延伸,也就是在五言句最前面另外加兩字多一個「音節」,
所以你問的七言句「仄平仄仄仄平平」,就是五言句「仄仄仄平平」在最前面多加兩字;
又因為七言句的首字離句腳最遠,所以有學者認為七言句的首字最不重要,聲調「可平可仄」
→無論該句是否押韻,都是聲調「可平可仄」
因此,回到你舉的句型的五言句原型「仄仄仄平平」→這在五言句裏是很常見的聲調
→我們在這句子的最前面加兩個字,無論是「平平」或「仄平」都可以
→(1)「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很常見的標準七言句聲調
如:杜甫〈登高〉四句:天涯涕淚一身遙
(2)「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也很常見,七言平起出句拗第一字
如: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四,六句:歲時伏臘走村翁(案:「伏」是入聲一屋字)
(二)另外,關於「拗救」,習慣是「出句(單數句)拗→當句自救」或是「出句拗、對句(雙數句)救」
很少有人說成:「第二句如何如何,第一句必須如何相救」
「出句拗、當句自救」最常見的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這種句型,(首字平仄隨意)
仍拿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四,首聯: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老杜這首詩首聯的聲調是:仄仄平平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句是所謂的「七言仄起出句拗第六字」;因為該句的聲調本應該是「仄仄平平平
仄仄」
第六字由「仄」拗「平」,為避免該句聲調變成「仄仄平平平
平仄」→違律
所以將第五字原本的聲調(平)與第六字原本的聲調(仄)互換→仄仄平平
仄平仄
這樣便合律了。
因為這樣的「拗」與「救」的方式都是在「當句」(同一句、單句)→所以稱做「單拗」。
(王力那複雜的甲乙丙丁子丑分類,把簡單的拗救搞得很拗口,故暫棄而不引用;
學術的目的不是把簡單的事搞成複雜的專業術語,然後讓一般人莫測高深。)
另有一種當句自救,有可能會出現在押韻句上:
如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三,四句:潘岳
悼亡
猶費詞。→平仄仄平平仄平(標準式原為:仄仄
平平
仄仄平)
→第三字拗仄,為避免當句孤平,將第五字「由仄拗平」→當句自救(孤平拗救)。
(三)問:「五言二句仄平仄仄平可以嗎」
答:「仄平仄仄平」,這就是五言式的「孤平」
所以,〈棄犬〉的第二句「犬無厭主貧」→當句「無」字犯孤平
若有人跟你說「厭」字有平讀音,這句沒差,笑笑就好!
請他翻字典、韻書,讀懂「厭」字平讀的意義、用法。
「犬無厭主貧」的孤平救法,就是把「厭」字改平聲字(仄平
平仄平)即可。(參考元稹七言詩例)
如把首聯改成:「兒有歎家賤,犬無嫌主貧。」
總覺「厭惡」字用詞於這首詩中過於強烈,雖然有些社會現象遠甚於此。
另,「家賤」之「賤」字用詞太過顯露;陶淵明講得就比較雅馴:
「少而窮苦,每以
家弊 ,東西遊走。」→「家弊」就是「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