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五日相攜去,七月驕陽到處隨。
烏鎮水鄉搖櫓過,寒山古寺聽鐘時。
中山陵道遊人渺,三國城墻柳葉垂。
最是清新雨花石,英靈憑弔使人悲。
案:去年跟友人一起到華東五市(無錫、蘇州、杭州、南京、上海)旅遊,適逢剛學會了近體詩的創作,特此作詩一首留為紀念。不足之處,望各位詞長不吝賜教。感激不盡。
厲聖嵐 寫:華東五日相攜去,七月驕陽到處隨。
烏鎮水鄉搖櫓過,寒山古寺聽鐘時。
中山陵道遊人渺,三國城墻柳葉垂。
最是清新雨花石,英靈憑弔使人悲。
案:去年跟友人一起到華東五市(無錫、蘇州、杭州、南京、上海)旅遊,適逢剛學會了近體詩的創作,特此作詩一首留為紀念。不足之處,望各位詞長不吝賜教。感激不盡。
厲聖嵐 寫:流浪兒詞長好
感謝你的寶貴意見!我往後會考慮得慎密些的。
誠然,中間那兩句是為對偶而寫的,所以也沒注意到方位的問題。
至於中山陵那句,因為我登上了中山陵最高峰往下看的時候,遊人都顯得很渺小,才有了此句。
而雨花石那兒,我想寫的是南京市的雨花臺,因那裡有壯士殉難過,所以有了「英靈憑弔使人悲」。之所以用雨花石,不用雨花臺也是出於格律的考慮,可能這裡讓詞長誤會了。
另外,我也同意葉詞長的看法,詞長你修改過的詩雖然把景都寫出來了,可以最後一句收不住,這樣反而顯得像單純的旅游寫景詩,失去中心了。小小意見,希望詞長不要見怪。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Google [Bot] 和 1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