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楚狂詞長過份誇飾詩之難度
特用六步時間即興一首求教
芙蓉姐姐也能詩之詩不難
公元零五初拜師,千首律成云是誰
不過每行須七字,芙蓉姐姐也能詩
竹塘立影 寫:有感楚狂詞長過份誇飾詩之難度
特用六步時間即興一首求教
芙蓉姐姐也能詩之詩不難
公元零五初拜師,千首律成云是誰
不過每行須七字,芙蓉姐姐也能詩
楚狂 寫:既已點名,請教哪帖文字誇飾了「詩之難度」?請問「證據」是什麼?
若確實有憑有據,還請指明賜教,謝謝。
請「務必」點出;再珍重謝一次!
首句倒是學唐人崇尚自由到無天地步。
肯去俗心鄙語,於文字多洗鍊,始有可讀。
視文字如遊戲,彼作豬頭皮榨油,正道不同。
山花正好,見光頭戒疤,當如令狐沖語:一見尼姑,逢賭必輸。
首句「牛鬼蛇神執殿堂」之「執」用得不妥當,縱有牛鬼蛇神,是「執叉戟」,不是將「殿堂」持掌在手;這是修詞過於省儉所犯語病。
三句「取士難從笨僕望」用詞俗陋,你可以翻出辭典找一大堆解釋來回答,然後自圓其說。但仍不改此句不鍊字的舊病。
「望」字尚有湊韻之嫌。
寫近體,是要能扣動讀者的心絃;不是蒐羅百典千喻,然後自以為是天下最佳。
還有人叫讀者讀其56個字,最好用Google查查作者的每一詞句意思。這不是本末倒置?
頸聯有如口語,若遇郝隆,當出曝其書,不作魚白。
若要言對,亦草草而已。
末句「票藉」不知所云。「票藉政經」亦不明其所以然。這可能是過年期間不碰書、不讀書的原因,所以變得駑鈍讀不懂。
寫得快,不如寫得穩;寫得多,不如寫得精。一日八叉手,爭如百鍊鋼?
文章要寫得通順,不是搜羅到許多成語,揀到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便拿來堆砌做為回應材料,奉為至尊寶。
即便已成為習慣,可否麻煩說明,「治理、掌理殿堂」是什麼意思?可以用白話文解說清楚一些,謝謝。
思緒條理清楚者,不會認為「牛鬼蛇神」是首句的重點;你要說他「妖界群魔、打狗幫徒」都可以,沒人會去計較牛鬼蛇神是否存在於現實中。
竹塘立影 寫:芙蓉姐姐也能詩之詩不難
公元零五初拜師,千首律成云是誰
不過每行須七字,芙蓉姐姐也能詩
楚狂 寫:另,竹塘立影 寫:芙蓉姐姐也能詩之詩不難
公元零五初拜師,千首律成云是誰
不過每行須七字,芙蓉姐姐也能詩
前帖稱「首句倒是學唐人崇尚自由到無天地步」,恐詞長亦不甚認同。
無論如何,謝謝賜教。
再拜。
竹塘立影 寫:有感詩壇出現芙蓉姐姐,特臨屏一首以記
公元零五初投師,千首律成云是誰
不過每行須七字,芙蓉姐姐也能詩
楚狂 寫:竹塘立影 寫:有感詩壇出現芙蓉姐姐,特臨屏一首以記
公元零五初投師,千首律成云是誰
不過每行須七字,芙蓉姐姐也能詩
首句只有一個仄聲字「五」,太單薄了些,好像公雞昂首晨啼到快斷氣一般。
首句「初投師」為「三平腳」(或稱「三平足」、「三平尾」、「下三平」),即連續三個「平聲字」收尾,是古體詩(古風、古調)常用聲調格式。
或有人稱「下三仄」亦為古風格式,當是忽略「下三仄」(連續三仄聲收尾)是近體詩出句常用格式,如「仄仄平平平仄仄」拗第五字作「仄仄平平仄仄仄」(藍色字體不計,即為五言式拗第三字),仍屬合律,對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可不救以避免形成「三平腳」之古風聲調。
《唐詩三百首》裏,「下三仄」律詩詩句甚多,如:
五言:唐‧王維〈清明日宴梅道士房〉末聯:「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觴?」
七言:唐‧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末聯:「朝罷須裁五色詔,珮聲歸向鳳池頭。」
兩首王維詩作第七句均作「下三仄」收尾,但對句(第八句)之第五字(五言詩第三字)均未易平救轉,其用意即在避免該句形成「下三平收尾之古體聲調」。
「下三平」為古體詩聲調,不入律也,應極力避免;尤其是在【新秀鍛鍊場】鬥藝者,原因在於一養成「習慣」,就「積重難返」。因為會有許多人一見到「下三平」或「下三仄」,即指為「出律」,但兩者其實大有不同。
而同樣一本《唐詩三百首》裏,雖仍有律詩用「下三仄」對「下三平」者,如:
唐‧王建〈題破山寺後禪院〉頸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是帶有「古風」之五律。
基本上知道唐代,這種帶有古風的律詩數量雖不少,知道就好,有其時代背景與發展軌跡;近體詩律是愈展到後來,眾人約定俗成,愈趨嚴格。
另外,唐人近體詩首句或首聯,格律極為自由,即便用古風亦有不忌者。但今人寫近體詩,仍以合律為宜。(若今人寫近體詩首聯用古風,必有其特殊原因)
這麼說,詩,其實不難。
芬陀利 寫:問好竹塘兄
請恕我這個鄉巴佬無知![]()
好奇請問一下
誰是~芙蓉姐姐~![]()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