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夏 寫: 感覺【春風莫笑青霜鬢】,此句【春風】如果是主語,也應是下句【且待花前醉一宵】主語,否則上下兩句各述其意,有脱離之感。主語是春風,【春風且待花前醉一宵】,感覺便有矛盾。三句若是倒裝,青霜鬢的人不要笑春風,可解,但為何笑,不甚明。
【青霜莫負春風意】,此句【青霜】必是主語,不過它代指青霜鬢的人似乎也不妥。
原句【春風莫負青霜鬢】感覺可解。前四字倒裝,主句必然是【青霜鬢的】人,意思是【青霜鬢的人莫要辜負春風之美意了】,銜接下句【且待花前醉一宵】,便可通了。
在下多言。不知對否?
漢語,不論古文、古風、近體詩,或現代用語行文,都有「倒裝」語法。
這是修辭的一種手段,目的各有不同。
但前題是:倒裝不能使語意之「主詞」、「賓詞」因倒裝語法,而產生語意完全矛盾的結果。
如:
《詩經‧周南‧汝墳》:「既見君子,不我遐棄」,「不我遐棄」乃「不遐棄我」之意,「遐」者,遠也。
鄭玄箋註此句曰:「不遠棄我而死亡。」孔穎達又註曰:「不我遐棄,猶云不遐棄我。古人之語多倒,詩之此類眾矣。」
如果隨意倒裝成「棄我不遐」,那就再見了。
同樣的,《論語‧子罕》:「吾誰欺?」就更明顯了,這也是一個倒裝句,也就是「吾欺誰?」但不能任意倒裝成「誰欺吾」。要這樣倒裝,就真的是「欺天乎?」
近體詩,有時倒裝是為了押韻,不倒裝便得改韻腳;例《唐詩三百首》收:
唐‧王維〈漢江臨汎〉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首聯便是倒裝語法。
原意為「三湘接楚塞,九派通荊門。」因為詩押用【上平一東韻】,如果詩用直接平敘語法,王維這首〈漢江臨汎〉詩,整首用韻便得從【上平一東韻】轉押【上平十三元韻】;常人腦筋可能就先打結,那還能留醉?真是茲事體大。
最有名的例子,當屬老杜〈秋興‧八首其八〉的頷聯:「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皇枝。」
連胡適都曾經質疑過老杜此詩頷聯「文法不通」。
但讀此聯,沒有人會驚恐於「會吃鳥的稻子」和「壓倒鳳凰的梧桐樹枝」。
此聯若用直敘語法作「鸚鵡啄餘香稻粒,鳳皇棲老碧梧枝。」,雖韻腳不必大幅變動,但詩味不過平平淡淡,那得「語不驚人死不休」!
若 冬夏詞長云
「『春風莫負青霜鬢』感覺可解,『前四字倒裝』」。則該句回覆成所謂的「倒裝」成「莫負春風青霜鬢」或「青霜鬢莫負春風」(不論平仄,倒裝語法本就有修飾字詞平仄之用),語意是不順暢、或不完全的,即有「語病」。
「青霜鬢」要能「不辜負春風」,此「春風」當有「又綠青霜鬢」之神功。
則豪邁奔放如辛公稼軒,何須「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
真有此風,我再世諸葛也,必專往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