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大照 寫:半調重疊體:李炳南老居士詩階述唐第271頁即有論述。
此詩我再作一變,您若認為不妥,那可當古體。
麻煩你把李炳南的論述,讀通,可以嗎?
不論是絕句、或律詩,李炳南所謂「半調」是指唐詩的「一聯」,在該聯之後將其格律「重複疊用」一次或數次(律詩)之謂。
若首句入韻,則按近體詩第三句不入韻,所以第三句須改仄收。
而李炳南所舉七式,其中絕句類之格式,不過前人所謂「折腰體」──舉唐‧王維〈渭城曲〉例: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第三句之平仄,不與第二句相協(黏),而轉為相對。嚴羽之《滄浪詩話》稱之為「折腰體」。(此段文字引自林正三先生《詩學概要》)
葉大照 寫:竊許清峰賒不得,閒去閒來隨處家。
論誰收服二三夜?明朝裁剪做婚紗。
這干李炳南所謂「半調重疊」,或宋、清人所謂「折腰體」何事?
李炳南稱「半調重疊」絕句類第一式為:
李炳南 寫: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是為仄起之入韻式,可採用上下任何一聯,變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 此採取一式之半,而重疊之,右式所採乃仄起入韻上半段,疊而成者,如採下半段疊者,類推可知,不再列式。
(絕句類第二式不另舉)
詩例為唐‧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十:
劍閣重關蜀北門,上皇歸馬若雲屯。
少帝長安開紫極,雙懸日月照乾坤。
平仄調式為: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平仄格式不過將一、二句之一首詩的「半調」,於第三、四句再重覆一次,而因為第三句按近體詩格律尾字要仄收,所以小改了一下平仄格律而已。
「
折腰體」有很複雜嗎?有需要
故弄玄虛嗎?
而葉某的「大作」及其平仄格律為:
竊許清峰賒不得,閒去閒來隨處家。
論誰收服二三夜?明朝裁剪做婚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請問大作的「上半調」,和「下半調」的平仄調那裏重覆了?
我還特別把它
「疊」」在一起,審視一下:第一聯(一二句)對比第二聯(三四句),
七言句平仄關要處的第二、四字(不可拗)都不一樣,如何謂之「重疊」?還真是半吊。
整首詩,一路不管黏對到底,即便第三句視作拗句,第四句雖可救、可不救,但也不是用「拗對」救轉;反正很隨興,仿到一點唐人「體拗」的皮毛,卻去張冠李戴到「半調重疊」。欸,真不知該說什麼才好。
至於首句通不通,文章是自己的大好。
但這種隨興的「XX」,不宜
假冒專家,還來批改他人創作。
即便要「仿」,能不能「仿得像樣一點」?
不然找個「
仿古體臺階」下去也可以,但究竟干李炳南「
半調重疊」何事?
不過稱「古體」亦不通,整首才區區四句,有全用入律的「古體」否?(第三句不過拗幾個字,近體詩常用。)
還有,有些錯誤觀念,以前不指出來,是懶得跟你說;建議你那麼喜歡李炳南的「半調重疊」,可否把他的東西,讀懂、讀通?
這樣寫,你可能不曉得所指何事;不過建議你回頭去檢視自己所有的帖子(我也沒空去翻看你的東西指出哪一帖,憑的是記憶),李炳南所謂的「半調重疊」在格律上算「拗」,但你不要一知半解把他跟「救」扯在一起。
在李炳南所舉的唐詩詩例裏,這種在絕句裏拗黏的創作,或是在律詩裏嵌入一聯拗黏、或通篇四聯拗黏(如岑參〈使君席夜送嚴河南赴長水〉),那一句在那一處「救轉」了?
唐人這種「拗黏」的創作,你要能夠「發明」拗救之法,可與某人同樣名垂不朽!
附錄:
唐‧岑參〈使君席夜送嚴河南赴長水〉
嬌歌急管雜青絲,銀燭金杯映翠眉。
使君地主能相送,河尹天明坐莫辭。
春城月出人皆醉,野戍花深馬去遲。
寄聲報爾山翁道,今日河南勝昔時。 案;除首句因入韻外,通篇四聯只用一調。
還有,
下次抄簡體字詩詞或Copy簡體網站資料,請記得:
簡體字「鳳」省作「
凤」,和〈大風歌〉的「風」簡筆省作「
风」,長得是很像,但還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