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治 寫:楚狂 辭長好!
謝謝您的關注與指教。
晚輩首句「傲簫」主要想表達 蟬鳴 好像 高傲的蕭聲 劃破天空 。
至於<蕭> 應為<簫>才對,晚輩打字錯誤。
感謝您的提醒。
近體詩,不宜濫造生詞──所謂生詞,隨己生造之詞。(文學獎評審謂之造語「
生硬」。)
近體詩鍊字,要能鍊出大家都能會意、擊掌的,便是詩眼所在。
至於,「
簫」聲,一般多是「嗚~嗚」曼吟低沉、音色蒼涼者多;如《赤壁賦》裏倚歌和音之吹簫客,東坡描寫其聲調是「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因此洞簫聲是否可解作傲嘯之意,或用洞簫聲「嗚、嗚」來比喻蟬鳴,恕我不解音律,不知。
若與笛子相較,笛聲輕越起伏跌宕,好像會比簫聲來得輕快、活潑些;譬如說著名的〈陽明春曉〉,那橫笛的演奏,宛若一隻春鳥時飛時棲、時低伏時摶扶搖。
不過,蟬聲一般聒噪者多,但深山亦有那種如銅鈴搖晃的,因此很難說。
整體來說,這首七絕著重於蟬聲表面的平鋪直敘描寫,好像少了作者自己的感觸。
詩評可能會下句叫做「略有所隔」。
駱賓王〈在獄詠蟬〉不妨可以參考一下;雖然絕句字少,不似律詩可鋪陳者多。
在這裏,許多人貼稿,朝思暮想地就是別人來按讚,或是酬唱答和。
要掉入這種期待別人按讚,或隨意按讚的迷思,詩洗鍊、進步的動力,就沒了。
詩不經沉澱、精釀,不能動人。
隨手草就的急就章和詩,格律、詩韻、用典都不仔細檢點,更如草紙。
藥樓(張夢機教授)有一首五言古詩〈論詩〉,擷錄數句,供君仔細品味:
「
世今喜滑易,艱深心已疲。試看隴頭黍,不釀難成醨。
此理昭日月,三覆固所宜。」
這六句,請君咀嚼再三。
建議兩本書,有空可借閱、或購買研讀:
一、《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駝峰叢書)
二、《藥樓近詩選》 (印刻出版)
敬請參考。
很高興短暫停留,得見君子,是一喜也。
下回再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