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姐姐也能詩,品足評頭君莫癡.
蛇勢常山堪比試,風流憑是此型姿.
三分鐘.
芬陀利 寫:哦~~原來如此!謝謝竹塘兄解惑![]()
哈~~俺果然有夠"老"土![]()
這姝"絕"色美女我還是第一次聽聞的哩![]()
![]()
有意思!
芬陀利 寫:哦~~原來如此!謝謝竹塘兄解惑![]()
哈~~俺果然有夠"老"土![]()
這姝"絕"色美女我還是第一次聽聞的哩![]()
![]()
有意思!
李凡 寫:芬陀利 寫:哦~~原來如此!謝謝竹塘兄解惑![]()
哈~~俺果然有夠"老"土![]()
這姝"絕"色美女我還是第一次聽聞的哩![]()
![]()
有意思!
其實看此帖是衝著您來的.我真也不知芙蓉姐姐事.
久不見,先問好.
但看了相片,忘乎所以.就鍵上了,忘了問好.但還好提了警示:品足評頭君莫癡.
必須補充一句:任何人都會有出律的時候.我因習慣上鍵完即發,所以特別多.也因此我最喜歡一事是貼上去讓人指出我之錯,我就大佔便宜了.但如果在指出我錯誤時,又譏論一番,抄書翻頁,既令自己腰酸手痛,費時失事,還落得人家心存不滿:本來無意之中出了律,提醒一下,大家歡喜感激,但說到人家一無是處,這不是人家無臉,而是自己找來煩.顯耀二字無形中就會刻在自己臉上.
一善 寫:自己試一下好像沒登入FB無法看到^^
一方 寫:問好竹塘兄、芬兄。
回想一下,上次去台灣已是一年前了。
竹塘立影 寫:有感詩壇出現芙蓉姐姐,特臨屏一首以記
公元零五初投師,千首律成云是誰
不過每行須七字,芙蓉姐姐也能詩
竹塘立影 寫:紀元零五識投師,千首律成云是誰
不過每行 碼七字 ,芙蓉姐姐也能詩
楚狂 寫:首句只有一個仄聲字「五」,太單薄了些,好像公雞昂首晨啼到快斷氣一般。
首句「初投師」為「三平腳」(或稱「三平足」、「三平尾」、「下三平」),即連續三個「平聲字」收尾,是古體詩(古風、古調)常用聲調格式。
或有人稱「下三仄」亦為古風格式,當是忽略「下三仄」(連續三仄聲收尾)是近體詩出句常用格式,如「仄仄平平平仄仄」拗第五字作「仄仄平平仄仄仄」(藍色字體不計,即為五言式拗第三字),仍屬合律,對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可不救以避免形成「三平腳」之古風聲調。
《唐詩三百首》裏,「下三仄」律詩詩句甚多,如:
五言:唐‧王維〈清明日宴梅道士房〉末聯:「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觴?」
七言:唐‧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末聯:「朝罷須裁五色詔,珮聲歸向鳳池頭。」
兩首王維詩作第七句均作「下三仄」收尾,但對句(第八句)之第五字(五言詩第三字)均未易平救轉,其用意即在避免該句形成「下三平收尾之古體聲調」。
「下三平」為古體詩聲調,不入律也,應極力避免;尤其是在【新秀鍛鍊場】鬥藝者,原因在於一養成「習慣」,就「積重難返」。因為會有許多人一見到「下三平」或「下三仄」,即指為「出律」,但兩者其實大有不同。
而同樣一本《唐詩三百首》裏,雖仍有律詩用「下三仄」對「下三平」者,如:
唐‧王建〈題破山寺後禪院〉頸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是帶有「古風」之五律。
基本上知道唐代,這種帶有古風的律詩數量雖不少,知道就好,有其時代背景與發展軌跡;近體詩律是愈展到後來,眾人約定俗成,愈趨嚴格。
另外,唐人近體詩首句或首聯,格律極為自由,即便用古風亦有不忌者。但今人寫近體詩,仍以合律為宜。(若今人寫近體詩首聯用古風,必有其特殊原因)
這麼說,詩,其實不難。
竹塘立影 寫:紀元零五識投師,千首律成云是誰
不過每行 碼七字 ,芙蓉姐姐也能詩
楚狂 寫:首句只有一個仄聲字「五」,太單薄了些,好像公雞昂首晨啼到快斷氣一般。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4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