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 寫:探字屬平聲。
請教 "夯遊" 是否台語呢?在下不知其意思。
【探】字平仄兩用,末學曾在〈詩詞小講堂〉裏分析過台北文學獎有關「探」字用法的探討與詩例,可參考:
http://www.poetrys.org/phpbb2/viewtopic.php?f=6&t=24971 第四樓
第十四屆臺北文學獎古典詩評審紀錄載,在評議第一輪投票得分「一票」《春遊陽明山八首》組詩的〈晨登魚路古道〉作品時,評審老師對其第一句「探」字:「應是平聲,不能唸『ㄊㄢˋ』(仄聲)……。」
關於「探」字,在近體詩裏,到底是歸入「平聲」,還是「仄聲」?
可以從兩個方面探討:
第一、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探】:「遠取之也。从手罙聲。他含切。」
《康熙字典》中載:【探】字,《唐韻》、《集韻》作「他含切」,音貪。《說文》;「遠取之也。」又《爾雅‧釋言》:「探,試也。」《論語》;「見不善如探湯。」《史記‧酈生傳》:「此所謂探虎口者也。」
又《集韻》、《類篇》:「他紺切」,音僋。義同。
→→→因此,從字典中來看,【探】字是平仄兩用,義同。
第二、從《全唐詩》這個大寶庫裏,可以找到許多平、仄兩用的例句;因為例句太多,從鄙人的筆記裏各取平仄三例,且【探】字都在平仄關要處,如:
作【下平13覃】用:
★例一:
卷62_19唐‧杜審言〈都尉山亭〉
紫藤縈葛藟,綠刺罥薔薇。下釣看魚躍,
探巢畏鳥飛。
葉疏荷已晚,枝亞果新肥。勝跡都無限,只應伴月歸。
★例二:
卷62_27唐‧杜審言〈守歲侍宴應制〉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薰天。
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
探鉤柏酒傳。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
★例三:
卷671_35唐‧唐彥謙〈游陽明洞呈王理得諸君〉
禹穴蒼茫不可
探,人傳靈笈鎖煙嵐。初晴鶴點青邊嶂,欲雨龍移黑處潭。
北半齋壇天寂寂,東風仙洞草毿毿。堪憐尹叟非關吏,猶向江南逐老聃。
-----------------------------------------------------------------------------------
作【去聲28勘】用:
★例四:
卷274_7唐‧戴叔倫〈赴撫州對酬崔法曹夜雨滴空階〉五首其四(仄聲韻)
離室雨初晦,客程雲陡暗。方為對吏人,敢望郵童
探。
★例五:
卷332_92唐‧羊士諤〈亂後曲江〉(「春」字五出,亦不忌犯韻)
憶昔曾遊曲水濱,春來長有
探春人。遊春人靜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
★例六:
卷539_130唐‧李商隱〈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
探看。
大家耳熟能詳,最有名的例子,當屬李義山這首〈無題〉。
以上六例,尚包含一首唐代戴叔倫的〈赴撫州對酬崔法曹夜雨滴空階〉五首其四,押韻用的是「去聲28勘」;再加上杜審言兩例、唐彥謙一例所用「探」字皆作「下平13覃」用,均可以證明【探】字在近體詩裏是「平仄兩用,義同」。
唐‧杜審言的五律〈都尉山亭〉四句:「
探巢畏鳥飛」,以及杜審言另一首七律〈守歲侍宴應制〉六句:「對局
探鉤柏酒傳」,兩個「探」字如不做「下平13覃」平讀,則當句「犯孤平」。
「孤平」乃近體詩大忌,此兩句不入「孤平」例句,亦可反證杜審言此二例「探」字,必作「下平13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