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 寫:呵呵 !若照楚狂詞長的理解,以下李煜的長相思的格律亦有不合處。
雲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如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王力論「詞」,提到:「詞律比詩律更嚴」,並說到「詞字的平仄,大約是以
首創的一首詞為軌範」,指出「萬樹《詞律》和《白香詞譜》等書,對於
每一字的平仄都有規定,除了指明可平可仄者外,都是平仄不可互異的。」
我不是王力的信徒,也不把他的言語當做金科玉律,甚至奉做神主牌。也很少在台灣地區發表「詞」的創作;就我「
個人的理解」,填「詞」必依「詞譜」。而不是隨自己對某一個三言句、五言句、七言句的喜好,將四、五個不同「詞調」的用字平仄規定,合併為自己喜好的「一個新體」。
就如同大作,如果說是依照李煜的「體例」,看起來也不是如此。
以李後主在「詞」裏的創作與身處時代,具不具備「詞調」的「軌範」或做為「體例」,可不必論。
而《白香詞譜》收〈長相思〉一調,是採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一調,應平應仄及可平可仄處略有差異,但亦與大作不符。
就如同網上有人填各式各樣的「詞」,以宋詞「同名詞牌」的平仄譜調各有差異,宋人又有能力自創「新聲」,是以後世「填詞」已經無法「倚聲而歌」的情況,「詞」已經不能入歌(鄧麗君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那是流行歌曲),已轉化成一種韻文創作,後世的人「填詞」必依「詞譜」平仄;而不是自為「新聲」。
若同一詞牌,有諸多前賢創作而平仄各有所異,能註明「依某某體例」為佳,免肇爭議。
故,一方詞長所填〈長相思〉若註明「
依某體例」,好事者自然調閱譜例校參而無疑。
至於,王力論「詞」所舉〈長相思〉調的平仄,亦有深論。
所以,詞長言:「
若照楚狂詞長的理解」,看來是我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