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楚狂 » 2018-02-14 08:04 AM
一、70年末~90年初,粵語片或港片錄影帶在台灣流行時,港人用粵語稱老父為「老豆」,在當時的台灣已不是「新鮮詞語」。
我幼時背誦過「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當然知道此語出典所本。
二、我講的「晦澀」不是指詩題,近體律絕畢竟不是地理教科書,羅列各地名風土產物,匆匆帶過。雖說是個人孺慕情深,但二、三、四句將數個地名、故園雜揉景、物,亦僅止於表象,於作者或許有事物親歷之感觸,於讀者是諱莫如深。寫先人事略而自己感情不在裏面,不免隔靴。
老杜「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句,若少了前六句史事鋪陳、真情流露歡喜欲狂如躍字表,而題做「巴蜀記遊」,不過一般陳腔濫詞的一本破「流水帳」。
三、七句更是獺祭既有「成詞」,將「飽學」(握瑜)、「遭憂」(離湣)、天主教基督教唱頌語(和散那)鎔鑄一句,或許是想表達令尊一生經歷,未免簡省太過。(還好我幼時讀過教會學校,聽過聖經故事、望彌撒)
四、至於作者補註提到一語:「和散那是贊美語,散字出律,無法替改。」
詩法有所謂「雙拗」之法,七言平出拗第六字:「握瑜離湣和散那」→對句第五字易平救轉:「一笑琉璃恩怨愔」;依作者言似乎不曉得此唐宋人已有詩法,但無意間「恩」字已自行易平救轉,並無不妥。
五、近體詩寫情貴在溫厚而非晦澀,既然不是寫在私藏金匱石室之中,便要讓讀者能讀懂。「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詩貴曉暢敦雅,若要花更多數倍於原作的字詞去解說、自己註解,不異買櫝還珠。
宋代王十朋寫過一首五律(詩題長達39字)懷念其父逝世守靈詩,40個字,蓼莪之思,言簡意賅:
先子神何在,人亡跡尚存。業餘經史案,趣寄聖賢尊。
榻冷寧攲枕,堂虛已蓋棺。晨昏徒泣血,無路報深恩。
案:詩見《梅溪集.前集卷三》;另六句韻腳從14寒借入。
真情在茲。
駑鈍似我,差可解意。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