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步韻寄和白圭箏嚀)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七律(步韻寄和白圭箏嚀)

文章漢宮秋 » 2003-06-25 11:06 PM

山外歸來兩鬢殘,
羞言無事自心寬。
三春獨種忘憂草,
九夏共尋提氣丹。
應似持竿臨渭水,
何需惜墨遠邯鄲。
參商亦解綈袍舊,
誰說滇中范叔寒?
*參商,兩顆星的名字,參星出來時,商星落下。比喻朋友難見面。杜甫詩“人生不相見,動入參於商。”,《贈衛八處士》。
白圭原詩:
卓立浮城聽雨殘,
百忙心事一雲寬。
滇山風動出高鶴,
嶺表月明懷冷丹。
更有生涯關故梓,
已無詩句入邯鄲。
相交但寄春江水,
萬里綈袍影未寒。
曾經滄海難為水,欲上高樓且泊舟。
漢宮秋
會員
 
文章: 419
註冊時間: 2003-02-19 02:06 PM

文章劍寒花醉 » 2003-07-01 10:36 PM

於唱和中見真情,見胸襟,誠兩闋佳作也。試評幾句,未知當否。

白圭原詩:
卓立浮城聽雨殘,用【獨】換【卓】?【浮城】何意?
百忙心事一雲寬。用【俗】換【忙】?
滇山風動出高鶴,佳句。以後但稱漢兄【高鶴】可也。 :mrgreen:
嶺表月明懷冷丹。對句稍遜。【冷丹】略澀。
更有生涯關故梓,有此出句,
已無詩句入邯鄲。則對句不酸,不俗。
相交但寄春江水,春江水暖,則孤影不寒,
萬里綈袍影未寒。結聯感人,設思奇妙。

【綈袍】1‧厚繒製成之袍。2‧ 戰國 時 魏 人 范雎 先事 魏 中大夫 須賈 ,遭其毀謗,笞辱幾死。後逃 秦 改名 張祿 ,仕 秦 為相,權勢顯赫。 魏 聞 秦 將東伐,命 須賈 使 秦 , 范雎 喬裝,敝衣往見。 須賈 不知,憐其寒而贈一綈袍。迨後知 雎 即 秦 相 張祿 ,乃惶恐請罪。 雎 以 賈 尚有贈袍念舊之情,終寬釋之。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後多用為眷念故舊之典。

漢宮和詩:
山外歸來兩鬢殘, 還會再出山否? ;-)
羞言無事自心寬。 【羞】是謙語,亦是不服氣語。
三春獨種忘憂草, 頷聯好對。【忘憂】上承首聯。
九夏共尋提氣丹。 【九夏】雙關。【提氣】下啟頸聯。
應似持竿臨渭水, 山外之事仍關心,詩心猶健。
何需惜墨遠邯鄲。 不是【黃昏休唱大風歌】嗎? :-?
參商亦解綈袍舊, 看他對句化用【綈袍】之典,
誰說滇中范叔寒? 妙手拈來【范叔】二字,是巧合,亦見匠心。漢兄以賢相自況乎!? 8-) 惜乎【誰說】二字稍弱。
*參商,兩顆星的名字,參星出來時,商星落下。比喻朋友難見面。杜甫詩“人生不相見,動入參於商。”,《贈衛八處士》。 此處漢兄或有誤植,似應為“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唱酬之間,銖兩悉稱。原作以溫厚、淡泊中見情深,和作風格豪放,亦不失雋永。詩意之間,雖處處關照,卻絕不附和。讀來可略見兩人性格,可謂詩如其人。難得者,和詩韻腳無一鬆懈之處,【丹】韻還稍勝,見出漢兄酬唱功力。劍寒拜讀。
劍寒花醉
會員
 
文章: 126
註冊時間: 2002-11-06 08:46 PM

文章維仁 » 2003-07-03 09:54 AM

劍寒詞長 寫:於唱和中見真情,見胸襟,誠兩闋佳作也。試評幾句,未知當否。

劍寒詞長評論細膩清晰,頗能傳神,爾後還請不時光臨詩薈品評詩作。

劍寒詞長 寫: 百忙心事一雲寬。用【俗】換【忙】?

此處可能是劍寒詞長百忙筆誤,用【俗】換【忙】則違律,推想劍寒詞長之意,或許是擬將原句改為【百忙俗事一雲寬】。

劍寒詞長 寫:滇山風動出高鶴,佳句。以後但稱漢兄【高鶴】可也。

誰說滇中范叔寒? 妙手拈來【范叔】二字,是巧合,亦見匠心。

維仁補充說明:漢宮秋詞長,另筆名【范叔】,雲南名詩人也。
是以劍寒詞長有以上之評。
維仁
版面管理員
 
文章: 4544
註冊時間: 2002-02-25 09:24 AM
來自: 台灣

文章子樂 » 2003-07-03 12:47 PM

如無劍寒花醉詞長細評, 我還真讀不出其中的意涵! 第一次覺得讀人詩評如此有滋味!
~ 盡在拈花一笑中 ~
子樂
會員
 
文章: 1497
註冊時間: 2002-06-12 06:28 PM
來自: 未來

文章漢宮秋 » 2003-07-04 07:14 PM

劍寒兄所評極有水準!對蔽作的理解十分精確,甚至於漢宮寫此詩時心中的想法都說中了!白圭是范叔的詩友兼老師。雖然年紀少范叔近二十歲!他的詩詞清疏飄逸,決不步別人的後塵。要知道,做到這一點是多麼的難啊!我真的說不出他的詩風像古往今來的那位詩人。當然,有時也會有滑入晦澀之嫌,也是在所難免,所謂無暇不成詩也。“浮城”,我理解是其所居的深圳,“浮躁之城”。“百忙心事一雲寬”,新奇又不突兀。“更有生涯关梓”,猜想是為家鄉東北做一些額外的事情,“邯鄲”句,我們常將自己混跡詩壇比喻成邯鄲學步,他現在很久不上網了。至於蔽作“忘憂草”,是在承接上句,覺得這樣比較順暢。“應似持竿临渭水”是將他的隱退比喻為姜太公釣渭水遇周文王,有開玩笑的成份。“提氣丹”,指仙丹或者是錢都可,劍寒兄理解得對。結句原意也如此。雖然漢宮在大陸的筆名是范叔,但不敢與范雎相比,取其“寒”也。
漢宮回石林照顧餐廳的生意,回來兩天,因為非典過去,重新開業,雜事多多,必須一件件處理,詩作少了,以後會天天寫。
謝謝劍寒、維仁、子樂詞長!
曾經滄海難為水,欲上高樓且泊舟。
漢宮秋
會員
 
文章: 419
註冊時間: 2003-02-19 02:06 PM

文章劍寒花醉 » 2003-07-17 12:23 AM

前幾天忙,沒有及時回諸位帖,抱歉抱歉。

維仁詞長:
初學評詩之人,版主謬贊,甚不敢當。
"俗"為入聲,是我疏忽。謝謝詞長寬解。

子樂詞長:謝謝鼓勵,希望詞長也來參與多評。

漢兄:能把大作的作法與用意猜出個五六分,收益不少。評詩正在學習中,“有水準”不敢當。

評詩的過程,實際就是學習和求教的過程。細評就是逐句甚至逐詞求教。評錯的地方,作者會有反饋,評詩者因而學到東西。先要看懂,才能評述。我評這兩首詩,看了三、四天,又花了半天時間來寫詩評。由此感到版主們評詩的不易。因此版主命我“不時”寫些詩評,甚見仁厚,如果是“經常”豈非不堪重負?
實際上,越是好的詩作,越難輕易下手評論,俗語如狗咬刺蝟,不知何處下口(一根刺就是一處妙筆,妙筆越多刺越多 :mrgreen: ),雅的說法是所謂濃得化不開也。所以讌晗詞長以前有過感嘆,說好詩往往無人評。因此以後哪一篇貼作的“回復”為零的話,你就自認是佳作亦無不可。 :-? (尤其是新人,記住這條定律喔!)切莫學賈島“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8-)
不過我也希望雅集上的諸位詞長能夠相互評詩,多多益善,越細越好。如此,則我輩後學能有更多進步機會。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隔靴搔痒贊何益,入木三分罵亦精。”
劍寒花醉
會員
 
文章: 126
註冊時間: 2002-11-06 08:46 PM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6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