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貼二首
借韻杜甫拗體詩...之寄意:
用杜甫〈愁〉韻/秋色
秋色顧盻總平生,楓韻殷紅題隱情.
三分意得菊前晦,幾許緣事酒中明.
水流無故織鬱夢,日落焉是冷空城?
入夜風來鳥未寂,偏聽月影亂椏橫.
二
用杜甫〈白帝城最高樓〉/秋聲
知音只道空載愁,醒夢月魄秦淮樓.
雀菊羅含常識趣,雲天列子逍遙遊.
心襟如何自曉得,幻影聊且隨波流.
只今看處問情色,遠聽嶽巔風點頭.
今早在網上搜尋,有人引用葉嘉瑩教授文字:
認為杜甫“去蜀入夔”以後的拗律“由嘗試而真正達到了一種成熟的境地,以拗折之筆,寫拗澀之情,然有獨往之致,造成了杜甫在七律一體的另一成就,而《白帝城最高樓》一首,就正可以為杜甫成熟之拗律的代表作品”。接下去,她對《白帝城最高樓》作了細致而精辟的分析,然後概括說:“像這樣的詩,其所把握的,乃是形式與內容相結合的一種原理原則,雖然不遵守格律的拘板的形式,卻掌握了格律的精神與重點。”(註:葉嘉瑩《杜甫秋興八首集說》,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1-43頁。)
凡按:詩之“拗律”,在趙執信、董文渙等人之后,探索者大不乏人,惟至今沒有誰弄清“拗律”的“律”究竟是怎麽回事.
而葉教授也并無提出拗律“格律的精神與重點”從何而來.
今日無事,把杜甫拗律在網上截下,有三十多首〔董文渙列出了二十七首〕,還是按習慣上人們共通的十八首七言拗律,比較一下〔此部份葉教授以拗律,董文渙以拗體〔此二處由網上找,我未看原書〕.有人歸於吳體,王力稱古風式律詩.
〔有些資料再重查有出入,暫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