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端午感懷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七律 端午感懷

文章維道 » 2012-06-23 12:40 PM

八年前舊作。獻拙乞教。
===========
七律 端午感懷
又過端午,再讀九章。悲人疾世,厚古薄今。有感為韻,無力回天。
紛庸歲月亦端陽
世無烽煙國有殤
楚風可傳非粽葉
騷魂不死賴橘章
今哀郢陷無三閭
再見楚亡豈頃襄
鼓動人喧舟竟渡
無關屈子汨羅江
維道
會員
 
文章: 8
註冊時間: 2008-04-03 04:12 PM
來自: 美國加州

文章戴金生 » 2012-06-24 02:10 AM

以五律敬和

汩羅江水急,楚地有哀傷。
奸佞千年臭,忠魂萬古芳。
勁舟驅鮫齒,拋粽飽魚腸。
誰是離騷客,今人已盡忘。
最後由 戴金生 於 2012-06-26 06:30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戴金生
會員
 
文章: 3181
註冊時間: 2007-01-01 12:42 AM
來自: 波多馬克

Re: 七律 端午感懷

文章古董 » 2012-06-24 12:20 PM

維道 寫:八年前舊作。獻拙乞教。
===========
七律 端午感懷
又過端午,再讀九章。悲人疾世,厚古薄今。有感為韻,無力回天。
紛庸歲月亦端陽
世無烽煙國有殤
楚風可傳非粽葉
騷魂不死賴橘章
今哀郢陷無三閭
再見楚亡豈頃襄
鼓動人喧舟竟渡
無關屈子汨羅江
無 (世無烽煙國有殤)、風、橘 失律,亡 字孤平,另賞得 飛雁出群。
手中金錫 振開地獄之門

掌上明珠 光攝大千世界
古董
會員
 
文章: 1110
註冊時間: 2008-06-27 02:43 PM
來自: 嘉義

Re: 七律 端午感懷

文章楚狂 » 2012-06-24 04:49 PM

古董 寫:
維道 寫:八年前舊作。獻拙乞教。
===========
七律 端午感懷
又過端午,再讀九章。悲人疾世,厚古薄今。有感為韻,無力回天。
紛庸歲月亦端陽
世無烽煙國有殤
楚風可傳非粽葉
騷魂不死賴橘章
今哀郢陷無三閭
再見楚亡豈頃襄
鼓動人喧舟竟渡
無關屈子汨羅江
無 (世無烽煙國有殤)、風、橘 失律,亡 字孤平,另賞得 飛雁出群。



用網路上詩韻檢索系統,去抓他人詩作平仄違律、落韻,不過舉手雕蟲耳。
習慣於機器跑出來的結果,便「無所用心」。
畢竟,「詩韻」歸屬及平仄判別,「讀多」就「通」了。

有興趣者,可參考:
【中華詩韻速查表】: http://www.chinese-artists.net/poem/default.htm
【註】人為設計檢索程式,差池難免,請慎用。


近體詩,尚有更重要之處,在於「境」。
眼睛看到的為「景境」,心靈嚮往的為「境界」,能夠用詩詞歌詠昇華的叫「詩境」。
無「詩境」之文字雜湊謂之「堆砌」。
在勤於指摘他人誤失之同時,尚有更重要於省視自己詩作有無境界,及提昇鍛煉之處。

寫得平仄合律、用韻工整而文字典雅的,是能手。

-------------------------------------------------------------------------------------------------------

熊橫,乃戰國時楚懷王之子,生母鄭袖。熊橫為太子時,「質於齊」。懷王入秦,被秦昭王(昭襄王)扣押,最後客死於秦。懷王死,楚人立熊橫為王,即為楚頃襄王(亦省作楚襄王,即雲雨巫山、遇陽臺神女者)。
所以「頃襄」是熊橫的「諡號」。既為諡號,便看「諡法」:「甄心動懼曰頃。敏以敬慎曰頃。」

那麼,再看看字典裏有關「頃」的說明:(《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都可查到「頃」字是個破音字,「ㄑㄧㄥˇ」、「ㄑㄧㄥ」音兩收。)
(一)作為「田畝丈量積數」之「頃」,《廣韻》作「去穎切」、《集韻》作「犬潁切」,傾上聲。《玉篇》田百畝爲頃。 又「俄頃」之「頃」亦上讀。
(二)又「頃」字,與「傾」同。《唐韻》作「去營切」、《集韻》作「窺營切」。《說文》頭不正也。作「盛器」,如《詩經‧周南》:「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又《諡法》:「甄心動懼曰頃。敏以敬愼曰頃。」《諡法》之「頃」,讀如「傾」。

因此,作為「諡號」之「頃」字,讀如「傾」,入「下平八庚」韻。


維道 先生的〈端午感懷〉是整首「出律」太多。

至於,「再見楚亡豈頃襄」一句,不干「孤平」!是「出律」。
請把清人李汝襄,和已故北大教授王力有關「孤平」的定義,讀通。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維道 » 2012-06-25 03:38 AM

感謝戴詞長 垂和,古董楚狂二位詞長指正。維道而立之年始學詩,此作乃 詩律 初知一二 時最初 數首之一,自知 出律多處。承教了。
但 有 一處不明,請教 楚狂 詞長。
“楚人立熊橫為王,即為楚頃襄王。所以「頃襄」是熊橫的「諡號」”。
諡號者,賦予 “亡”者之號,非 “王” 者之號也。即立為王,旋頃而諡者, 何也?
維道
會員
 
文章: 8
註冊時間: 2008-04-03 04:12 PM
來自: 美國加州

文章楚狂 » 2012-06-25 10:37 AM

維道 寫:但 有 一處不明,請教 楚狂 詞長。
“楚人立熊橫為王,即為楚頃襄王。所以「頃襄」是熊橫的「諡號」”。
諡號者,賦予 “亡”者之號,非 “王” 者之號也。即立為王,旋頃而諡者, 何也?


「諡」者,依死者生前的事跡所給予的稱號。說文解字:「諡,行之跡也。」《禮記‧樂記》:「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諡,知其行也。」

諡法,為東亞封建社會的特殊制度,以中國為中心,影響到越南、朝鮮、日本等。「諡號」不限於帝王、后妃、諸侯、大臣,文人學者亦有「私諡」。

帝王沒死,你就先加他個「諡號」,你若不是未卜先知,便已人頭落地。
這種亂七八糟的事,向來只有兩岸三地偽託歷史的「古裝劇」編劇和導演會犯的錯誤,還大剌剌滑稽粉墨搬演。

「頃襄」,當然是後世在其死後給的諡號。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以「皇帝」為中國最高統治者稱號,並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之僭禮行為,廢諡法。自號「始皇帝」,後世以序數計,未料秦二世即亡。所以「秦始皇」及「秦二世」無「諡號」。漢代又恢復「諡法」,直到愛新覺羅載湉,廟號「德宗」,諡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共有二十一個字。由於尊諡很長,所以記載皇帝一言一行的起居生活實錄便簡作:「德宗景皇帝實錄」。

由於對帝王上「尊諡」,必在其「死後」;若有皇帝生前知道被加了個「哀帝」或「廢帝」稱號,如東漢倒數第三位皇帝劉欣,便無「廟號」,其諡號為「孝哀」;那個「孝」也不一定代表他有多麼「孝順」先皇帝后,此乃有漢一代標榜「以孝治天下」,繼任者多半都會得到這個字。劉欣生前如果知道他會得到「哀」這個諡號,先不論他與董賢的斷袖曖昧,臉上恐怕會多加一條線 ── 「」都衰斃了!

帝王另有「廟號」,為舊時皇帝死後,升祀太廟,追尊為某祖某宗,做為在太廟中被供奉稱呼的「名號」。如清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的廟號為「德宗」。
古代並不是每個帝王都有「廟號」,帝王死後另建「家廟」祭祀,數代後毀廟而入「太廟」並祀,其祭曰「祧」。於國有大功,子孫永祀的先王,另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衍變到後來的皇朝,「大行」(死去)的皇帝幾乎都有「諡號」、「廟號」。(當然有例外,如明代奪門之變的朱祁鈺,死後本無廟號、諡號。諡號「恭仁康定景皇帝」是明憲宗成化年間給的,廟號「代宗」更是鬼扯,由南明福王朱由崧過乾癮上的;史書仍慣稱「景帝」

按照已故歷史小說家 高陽先生的說法:「議諡是內閣的公事,但禮部尚書總司其成」。清朝儀制,皇太后的尊諡是十二個字,開頭用「孝」,頭一個字用「孝」,第十個字用「天」,最後一個字用「聖」是一成不變的。而乾隆朝傳下來的規矩,列后可「追加」至「十六個字」,「列帝加至二十二個字,不得再加。」
例如,清同治朝、光緒朝的東太后鈕祜祿氏,十四個字的諡號便為:「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后」。(顯者,先也,不計入諡號字數。)

而實際掌權垂簾聽政的西太后葉赫那拉氏,死後上尊諡也折騰了許久,最後是根據載澤的建議而頒下的「上諭」,比照皇帝加到「二十二個字」。慈禧的「諡號」,其長度為有清一代「皇后」中最長的,號曰:「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還真累人。
可注意的是那個「配天」兩字,儼然與他那愛唱戲的老公 ── 清「文」宗咸豐敵禮。

至於在同治朝,葉赫那拉氏雖為同治帝載淳的生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鈕祜祿氏依清朝祖宗法制被尊為「母后皇太后」,地位為「嫡母」,在西太后之上。這才是兩人生前的正式尊號。

有興趣的,去「買」一套 高陽先生的《慈禧全傳──瀛臺落日10》看看,資料豐富!邊看,宜邊作「筆記」。

不想花錢,只求網路便捷 ── 有問必答,可以反思何謂「思而不學則殆」。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維道 » 2012-06-26 12:57 PM

多謝詞長賜教。
維道
會員
 
文章: 8
註冊時間: 2008-04-03 04:12 PM
來自: 美國加州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