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不來,錯過些帖子,在此補回。
自隋代開科舉取士,至唐代大行。
唐人考科舉,主要分兩科:明經與進士。
明經科考經學和時務策,在古代「學問」幾乎是士族壟斷的禁臠,以藏書和師承之故。進士科除經學、時務策以外,還要加考「詩賦」;後因則天武后有意抑制李唐宗室和制衡善考明經科的士族,特別重視進士科選才。到了唐武宗,下詔凡進士科及第者稱「衣冠戶」,享稅役之優待。因此衍變到後來,明經科易、進士科難,遂有唐諺云:「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唐代進士科考「詩賦」,便有官方制定的韻書做為賦詩的依據,否則「中國那麼大」,閩粵嘵嘵、燕趙呶呶、齊魯咻咻,真是不知伊於胡底。
最早的韻書,可能是隋代的《切韻》,唐開元年間孫愐所編的《唐韻》便是依《切韻》而編的增修本。北宋的范鎮在《東齋記事》中提到:「自孫愐集為《唐韻》,諸書遂廢。」
因此,《切韻》、《唐韻》可能係隋、唐兩代作詩的依據韻書。
宋代科舉,策論和詩賦並重,詩韻初期依的是《大宋重修廣韻》,後以「繁省失當、有誤科試」,而於仁宗朝改頒《禮部韻略》。
南宋山西平水人劉淵,刊書刻行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和另一位金朝山西平水書籍(圖書管理印刷官員)王文鬱的《新刊韻略》一致,除了「拯韻」與「迥韻」是否合併,各為107韻、106韻。
而《平水韻》這個名詞,係元代陰時夫著《韻府群玉》定名106韻的版本為「平水韻」。明代以後文人則沿用106韻,成為此後近體詩用韻的重要依據。。
以上這些資料,整理自網路,請參考。若有訛誤,係我抄錯。
清代科舉除了作制藝(八股文)外,還考試帖詩。《佩文詩韻》便是清代科舉用的官方韻書,士子進考場作試帖詩,必須遵守這部標準韻書的規定,和宋代的《禮部韻略》差不多。
在唐代,進士考試可以在考前公開推舉,稱作「通榜」。應考舉子,常將自己的作品送給朝中有文學聲望的人看,希望通過他們宣揚自己的名譽,甚至推薦給主考官,這就是「溫卷」。
如唐代詩人朱慶餘(朱可久)有一首七絕,收入《唐詩三百首》,請參考:
唐‧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案:三句為七言仄起出句拗第六字作「單拗」。)
張水部,就是當時水部(工部四司之一)員外郎張籍。擺明了,這是朱可久在應考進士科前與主考官水部員外郎張籍打交道的「溫卷詩」。
張籍收了之後,回和他一首: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兩個人都在打雙關。
不過這是唐時的風氣。若在清代以後,這不免有典試官與考生「買賣關節」的嫌疑,更甚者是房師幫舉子改出律錯別落韻字,若在康雍乾之世,會鬧出科場大案的。
話說回來,宋代以後,不管是時人,還是今人,作「近體詩」因為有嚴格工整的格律以及用韻限制,押韻應依《平水韻》或《佩文詩韻》為之。通詩一韻到底,若「飛雁入群」、「飛雁出群」、「轆轤體」、「進退格」借用旁韻、鄰韻,皆非正統,偶為可也,但宜標明。若用於詩詞競賽,未之聞也。
至於詞長所提到的《詞林正韻》,係清代蘇州戈載所輯,作為「填詞」(宋詞)的用韻依據,詞牌格律則依《欽定詞譜》為準。
兩種韻書,各有所用,有大不同。
網路上有許多詩韻下載可用,不過還是同樣一句話,人工輸入難免有差池,請慎用!(若在海外,Google應可搜尋到其他適合己用的版本)
例如:
《平水韻):
http://djes.tyc.edu.tw/~folk1116/folk/seek.htm
《佩文詩韻》:
http://home.educities.edu.tw/f5101231/word1.html
另有【中華詩韻速查表】可檢索自己詩句用字平仄、用韻,惟敬請慎用、明辨!
【中華詩韻速查表】
http://www.chinese-artists.net/poem/default.htm
[更正]更正一個錯別字,誤把朱可久詩的第二句:「舅姑」之「舅」誤為「舊」,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