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甕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入甕

文章李凡 » 2012-02-09 11:49 AM

河西泛罷泛河東,入甕由來原意中.
世間頻聽鷗鴉水,或者鷲鷹囂不雄.
〔折腰〕
------
改正體:
河西泛罷泛河東,入甕由來本意中.
浩海鷗鴉聽水浪,鷲鷹原亦不囂雄.

謝謝古董詞長,說明已在下面帖,另改一帖一并貼上.
最後由 李凡 於 2012-02-10 12:09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3 次。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文章古董 » 2012-02-09 06:34 PM

大作係用 折腰體 ? !
手中金錫 振開地獄之門

掌上明珠 光攝大千世界
古董
會員
 
文章: 1110
註冊時間: 2008-06-27 02:43 PM
來自: 嘉義

文章李凡 » 2012-02-10 11:06 AM

古董 寫:大作係用 折腰體 ? !


原來并非此想法,昨夜才發現.本欲改,但正有其他事做,又想本事原是折腰,而且已曝光,何妨成體.
經詞長提起,或者改一下并行:

河西泛罷泛河東,入甕由來本意中.
瀚海鷗鴉聽水浪,鷲鷹原亦不囂雄.
最後由 李凡 於 2012-02-10 11:24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文章楚狂 » 2012-02-10 11:21 AM

詩用「折腰」,註明即可。

南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詩體》釋「折腰體」曰:「折腰體,謂中失黏而意不斷。」
故詩家言不若時用變體,如兵之奇出之勢。

改後反失七絕即興之意。
蓋「瀚海」或「翰海」皆「專有名詞」,即「戈壁」也。
另有一說,地名古今變化,例指貝加爾湖(北海)、呼倫湖、杭愛山等,皆今蒙古地。
唐人詩作多指安北都護府、北庭都護府一帶。

------------------------------------------------------------

不小心貼錯稿,將原稿掩蓋。
補貼原樣回來。

Sorry~~
最後由 楚狂 於 2012-02-10 01:19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李凡 » 2012-02-10 12:01 PM

謝楚狂詞長指評.
因亦感隨意並有變體可賴,逐不改前首而增後首並行.〔但前一東實為西之誤鍵,改了.〕
說實在話,我一開始并非想作折腰,而是以後發現,并經古董詞長指出,才改.

「瀚海」此處我指浩瀚大海,把〔瀚〕作形詞看.與「翰海」指戈壁或可不同.〔說可,是因為瀚海亦可指戈壁.〕
由於此詞之海本意,一直是明確指海或湖.但因文人詩詞而變化,在六朝多指浩瀚的貝加爾湖.〔當時認為是北海.〕唐後邊塞詩人才有以沙漠信之.
至於為什麼,有人說:也許是因為北方古代雨水豐富,湖泊遍佈,後來氣候發生變化,雨水減少,北方 戈壁灘的湖泊逐漸乾枯、消失,甚至變成一片沙漠。指湖海的「瀚海」一詞的詞義,也隨著自然地理狀況的變化而發生了變化,影響了文人筆意.
為避不必要爭議,或者改浩海.

另:鷗鴉本是狀聲詞,唯此想模糊一下.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文章楚狂 » 2012-02-10 01:21 PM

楚狂 寫:蓋「瀚海」或「翰海」皆「專有名詞」,即「戈壁」也。
另有一說,地名古今變化,例指貝加爾湖(北海)、呼倫湖、杭愛山等,皆今蒙古地。
唐人詩作多指安北都護府、北庭都護府一帶。



話說戈壁之起因,係蒙古高原高氣壓造成之盛行風,將表土往南吹向甘隴、秦晉一帶,形成「風積地形」之黃土高原;向西則吹向塔里木盆地形成「風積地形」之塔克拉馬干沙漠(又稱「大戈壁」)。
所以,蒙古高原之戈壁(翰海,瀚海)是「風蝕地形」之「礫質沙漠」;西域之「大戈壁」卻是一個「風積地形」之「砂質沙漠」,兩者之差異在於「砂礫」之大小。


楚狂 寫:唐人詩作多指安北都護府、北庭都護府一帶。


還好,去年翻了一遍《全唐詩》,手中的筆記剛好派上用場:

卷199_3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然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黲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卷213_5唐‧高適〈燕歌行〉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鬥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卷126_29唐‧王維〈送平澹然判官〉
不識陽關路,新從定遠侯。黃雲斷春色,畫角起邊愁。
瀚海經年到,交河出塞流。須令外國使,知飲月氏頭。

卷164_10李白〈塞上曲〉
大漢無中策,匈奴犯渭橋。五原秋草綠,胡馬一何驕。
命將征西極,橫行陰山側。燕支落漢家,婦女無華色。
轉戰渡黃河,休兵樂事多。蕭條清萬里,瀚海寂無波。

卷249_93唐‧皇甫冉〈送客〉
旗鼓軍威重,關山客路賒。待封甘度,回首不思家。
城下春山路,營中瀚海沙。河源雖萬里,音信寄來查。

卷251_12唐‧劉方平〈寄嚴八判官〉
洛陽新月動秋砧,瀚海沙場天半陰。出塞能全仲叔策,安親更切老萊心。
漢家宮裏風雲曉,羌笛聲中雨雪深。懷袖未傳三歲字,相思空作隴頭吟。

【註】紅色字體標出詩中「瀚海」詞語所在,藍色字體標出對應的時空地理背景。


唐朝以後,「滿州正黃旗」血統的詩詞作家,如納蘭容若填詞也是如此用,請參考:

清‧納蘭性德〈采桑子‧塞上詠雪花〉
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謝娘別後誰能惜,漂泊天涯。寒月悲笳,萬里西風瀚海沙。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李凡 » 2012-02-10 03:51 PM

哈哈,楚詞長認真了.
如前所述,我是瞭解瀚海在唐以前以後的意義的.
〔http://www.poetrys.org/phpbb/viewtopic.php?t=22050&highlight=%C3v%AE%FC:瀚海風流冷漠沙.〕

既有興趣,我想討論一個頗可爭論的話題:對於專用名詞是否可以作非專業性的解讀.〔上面鷗鴉雖非專用狀聲,或接近.又如上元或元宵;京兆;皇帝,長江,北海...之類,數之不盡的專用詞.〕

梁啟超/金縷曲
丁未五月歸國,旋復東渡,卻寄滬上諸子

瀚海飄流燕。
乍歸來、依依難認,舊家庭院。
惟有年時芳儔在,一例差池雙剪。
相對向、斜陽淒怨。
欲訴奇愁無可訴,算興亡、已慣司空見。
忍拋得,淚如線。

故巢似與人留戀。
最多情、欲黏還墜,落泥片片。
我自慇勤銜來補,珍重斷紅猶軟。
又生恐、重簾不卷。
十二曲闌春寂寂,隔蓬山、何處窺人面?
休更問,恨深淺。

〔丁未:光緒三十三年(1907).梁啟超於戊戌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越九年(丁未)歸國,其時國事日非.次年(1908)再度東渡,是年光緒帝病死.此處瀚海顯然不是戈壁.〕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文章楚狂 » 2012-02-10 06:15 PM

前面說「唐人詩作」,其實是埋了一個詐砲。

元遺山有一首七律,鄙人是讀過的,用的是「精衛填海」的典;精衛鳥填的海,就不是沙漠,而是真的海──東海。


金‧元好問〈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五首其二
慘淡龍蛇日鬥爭,干戈直欲盡生靈。高原水出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
精衛有冤填瀚海,包胥無淚哭秦庭。并州豪傑知誰在,莫擬分軍下井陘。


精衛填海的典故,出自《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不過,鄙人揣摩元遺山「原意」可能是用「滄海」,但「滄」字違律,故用「瀚海」,與李凡詞長之意相同。
像「長江」、「黃河」、「北海」等中國詩詞「慣用語」,在中國古典詩詞皆有所指。
然今日某人遊歐洲作一近體詩題曰「過北海」,我們當然都知道他所說的是大不列顛島和歐陸、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中夾的海域,而不會去誤解作華夏的渤海或蘇武牧羊的北海──貝加爾湖。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李凡 » 2012-02-11 02:13 PM

看來討論是趨於一致了.專用詞是可以〔不是一定〕作解意詞看的.
我昨日特別查了〔長江〕,數十個例,似乎意都可以作長河看的,〔盡管有的地方在長江邊〕在對隅上,相對者似乎都非地名名詞.
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若非題名是登鸛雀樓,這黃河二字,是可以長江珠江,...的.
還有一點,剛想到的,入海流,實際是心想而非眼見,因在鸛雀樓再上百層樓都看不到入海流的,說的是一種境界.有了境界或詩界,是不必理會物界的:白髮三千丈...
另:看了看,還是原來折腰體.囂不雄好像較不囂雄得意.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文章楚狂 » 2012-02-12 08:20 PM

在中國大陸旅行,會發現「黃河」快不成一條河了。除了壺口瀑布外,少了一些澎湃洶湧的感覺。再上游,就不甚了解。
山西南部蒲阪登鸛鵲樓,當然看不到黃河「入海」的景象,詩人謂「黃河入海流」,其實就是「黃河向海流」或「黃河流向海」。
唐詩,就像中國山水畫一樣。
描述的是一種意象,而不是寫實。
我們是用「心」去體會,而不是用「眼」去找碴。

就像王之渙另一首〈出塞〉起句便唱:「黃河遠上白雲間」。
遇到有那種食古不化、腦灌泥漿者,非要窮究黃河如何逆流、倒捲「遠上」白雲間。宜掩口疾走!
將〈出塞〉當作一幅山水畫,心,便很容易走入那種畫境、意境。

至於「長江」,沒到過川藏源頭,我看到的下游「顏色」是另一條「黃河」。
就連江水入海口,我從長江三角洲最尖端的一個渡口叫作「蘆潮港」,搭渡輪過「玉盤洋」,經舟山群島至普陀山,海水一路都是「黃色」的,眼前是一片「黃海」。乍見是夠驚人的!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李凡 » 2012-02-14 12:40 PM

作為一個曾經為綠色中國出過力的人來說,四十年的環境大破壞,令人心痛.
回到詩來:討論感覺不錯.
境界,詩界,物界,或者與詞長境界不謀而合.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千古名句,使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亦膾炙人口,聽詞長一說,再重新理會一下.發現若無後二句,前二句只是并不精彩.因前二句是可以有別的代替,而後二句是不可移易.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下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Bing [Bot], Google [Bot] 和 24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