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過客 寫:昨夜呼朋醉,今朝夢醒遲。
蟬鳴出老樹,鳥語上新枝。
赤日窗前坐,輕舟畫裏馳。
都說八月熱,展卷作春詩。
第七句:「都說八月熱」
聲調作:「平入入入入」
都(上平7虞)、說(入聲9屑)、八(入聲8黠)、月(入聲6月)、熱(入聲9屑)
連用四個「入聲字」,很「突兀」(「突兀」兩字也是入聲字,皆屬入聲6月);而且「失黏」於第六句。
順道提一下:
大作中入聲字尚有:昨(入聲10藥)、出(入聲4質,)、作(入聲10藥)、赤(入聲11陌)、日(入聲4質)。
入聲字用得好,可使全詩聲調產生抑揚頓挫之妙!
入聲短促而急藏,為古漢語特色,今南方某些方言尚保留古漢語,如福建泉、漳,廣東潮、汕,台灣所用之河洛話便保有此特色。北方方言,便缺乏「入聲字」,多已派入「平、上、去」三聲。
河洛話還有個表親,即「日語」,遣唐使、留學生和學問僧將東都洛陽的發音方法帶回東瀛,直到現在還保留了「促聲字」,便和河洛話的「入聲字」近同。
其他南方省份的方言也保留了「入聲字」,但鄙人不懂,不敢妄置一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