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骨峻 寫:臨江忽羨細鱗肥,客次金陵已落暉。
聞聽張家鱸膾美,一鮮嘗罷不思歸。
「巨口細鱗」,一般用稱「松江鱸魚」或「鱖魚」。
前者見東坡〈後赤壁賦〉:「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
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
後者見袁枚〈隨園食單‧水族有鱗單‧季魚〉:「季魚少骨,炒片最佳。炒者以片薄為貴,用秋油、酒郁後,用芡粉、蛋清掏之,加作料炒之。油用素油。」
季魚,鱖魚也。(轉音。)
《正字通》:「鱖魚扁形、闊腹、
大口、細鱗、皮厚、肉緊,味如豚。一名水豚,又如鱖豚。」
已故高陽先生在遺著中提及「鱸魚」當以松江秀野橋四鰓鱸為美,見《茂陵秋》158頁與《秣陵春》142頁。
張翰秋風之思,詞見稼軒〈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休說鱸魚堪膾,儘西風、季鷹歸未?」
依此,用「細鱗」譬鱸魚、鱖魚似無不可。只是第三句再說一次「鱸膾」,不免費詞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