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 叩屈原祠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七律 • 叩屈原祠

文章之川 » 2009-05-23 05:08 PM

屈原祠 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位於秭歸縣城東長江北岸向家坪,又稱清烈公祠。屈原(約前340一278),名平,戰國楚人,我國最早的大詩人,曾輔佐懷王,任左徒、三閭大夫,後遭讒去職,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投淚羅江而死。
  
  
拾級簷階淚黯然,三番叩首禮先賢。
兒時縱筆離騷體,老大修身橘頌篇。
意寄龍舟行彼岸,愁生苦艾祭窗前。
心隨逝水懷清烈,逐浪詩潮敢問天?
最後由 之川 於 2009-05-24 10:01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3 次。
人生,就一段曲曲折折的江流
之川
會員
 
文章: 43
註冊時間: 2006-12-10 07:17 PM
來自: 中国重庆

文章無為 » 2009-05-23 06:19 PM

達彼岸~三仄腳
中間兩聯甚空洞
無為
會員
 
文章: 1102
註冊時間: 2002-04-15 12:16 AM

文章古董 » 2009-05-23 07:46 PM

達彼岸~三仄尾 , 古當於對句以三平尾救之 ; 而今當於 苦 字處以平聲救之。
手中金錫 振開地獄之門

掌上明珠 光攝大千世界
古董
會員
 
文章: 1110
註冊時間: 2008-06-27 02:43 PM
來自: 嘉義

文章之川 » 2009-05-24 12:17 AM

謝謝諸位意見。想了想,對原詩改動如下:

拾級簷階淚黯然,三番叩首禮先賢。
兒時縱筆離騷體,老大修身橘頌篇。
意寄龍舟行彼岸,愁生苦艾祭窗前。
心隨逝水懷清烈,逐浪詩潮敢問天?
人生,就一段曲曲折折的江流
之川
會員
 
文章: 43
註冊時間: 2006-12-10 07:17 PM
來自: 中国重庆

文章或躍在淵 » 2009-05-24 11:17 AM

次韻一首,端午。

一思家國一潸然,千載拏舟悼古賢。
楚頃殿中揮老淚,汨羅江畔落遺篇。
臣憂危境身亡後,帝悔讒言城破前。
興廢江山猶在目,於今風雨蔽青天。
天下大棋局﹐棋局小天下。
或躍在淵
會員
 
文章: 28
註冊時間: 2008-07-13 12:50 PM
來自: HK

文章假面兔 » 2009-05-24 12:46 PM

無為 寫:達彼岸~三仄腳
中間兩聯甚空洞


古董 寫:達彼岸~三仄尾 , 古當於對句以三平尾救之 ; 而今當於 苦 字處以平聲救之。



無為,古董二位詞長的糾謬是有問題的.
七言仄起出句三仄腳無礙,但須注意當句第三字必用平聲,以免第四字平聲令單.對句不須救而聲調仍可諧.且既無[對句以三平尾相救]之法,亦無[於對句第三字轉平以救上句三仄腳]之法.
張說[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王維[朝罷須裁五色詔,珮聲歸到鳳池頭][莫道春風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來].東坡[野店初嘗竹葉酒,江雲欲落豆稭灰]皆是不救之例.
假面兔
會員
 
文章: 231
註冊時間: 2007-01-12 11:01 AM

文章古董 » 2009-05-24 06:53 PM

假面兔 詞長吟安 ~ 雖出句三仄尾于詩並不甚大礙,然可避則避。對句三平尾救出句三仄尾乃初唐所用詩法。

又詞長所提 ~ 張說[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王維[朝罷須裁五色詔,珮聲歸到鳳池頭][莫道春風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來]. 三聯皆已在對句第三字以平聲救之,而詞長卻言不救之例,實甚疑也。
手中金錫 振開地獄之門

掌上明珠 光攝大千世界
古董
會員
 
文章: 1110
註冊時間: 2008-06-27 02:43 PM
來自: 嘉義

文章之川 » 2009-05-24 09:47 PM

谢谢诸位。一首小诗,诸公关注,读者受益,足矣!
人生,就一段曲曲折折的江流
之川
會員
 
文章: 43
註冊時間: 2006-12-10 07:17 PM
來自: 中国重庆

文章假面兔 » 2009-05-26 09:00 PM

古董 寫:詞長所提三聯皆已在對句第三字以平聲救之,而詞長卻言不救之例,實甚疑也。


詞長也吟安.
於律向可通融之字位平仄不拘,不必言救.[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名句也,何說?
假面兔
會員
 
文章: 231
註冊時間: 2007-01-12 11:01 AM

文章維仁 » 2009-05-27 12:01 AM

維仁也來發表個人淺見,請各位指教。

初唐盛唐時期,近體詩律似乎仍在嘗試摸索階段,所以往往會有一些作品表現出很奇特的聲調,但是後世並不繼續遵行。中唐以後,格律似乎進入穩定成熟的階段,比較少見到聲調怪異的作品。所以我們討論近體詩的格律,最好不要拿初唐盛唐時期的罕例來討論,似乎會比較穩妥。
維仁的認知是:近體詩上句用了三仄腳,下句卻不用三平腳來救,以免太接近古體詩的聲調,所以下句的末三字仍然維持「仄平平」的格律。即是
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或者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二者比較起來,五言句似乎比較常見此法。

古董詞長所舉「出句第五字拗仄,對句第三字改為平聲以救」,即是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然而比對古人詩句,似乎也不盡然如此。
請問您所敘述的這種拗救方法,是否見於哪一本詩學著述?
維仁
版面管理員
 
文章: 4544
註冊時間: 2002-02-25 09:24 AM
來自: 台灣

Re: 七律 • 叩屈原祠

文章李雨 » 2009-05-27 05:32 AM

之川 寫:屈原祠 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位於秭歸縣城東長江北岸向家坪,又稱清烈公祠。屈原(約前340一278),名平,戰國楚人,我國最早的大詩人,曾輔佐懷王,任左徒、三閭大夫,後遭讒去職,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投淚羅江而死。
  
  
拾級簷階淚黯然,三番叩首禮先賢。
兒時縱筆離騷體,老大修身橘頌篇。
意寄龍舟行彼岸,愁生苦艾祭窗前。
心隨逝水懷清烈,逐浪詩潮敢問天?
在下倒不覺中間兩聯空洞,而是頷聯突然跳遠了,題曰"祠"也.若是腹聯內容在前,則較順暢.敢問"拾級簷階"嗎?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下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Google [Bot] 和 2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