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重樓寂寞向秋風。百載滄桑誰與同?故事已遺天地外,精兵曾戍府城東。
常朝金闕能何事,盡負丹心未竟功。仰首長空堪悵望,蕭條落日此門中。
景福門。清光緒間,臺北府城設置之初,嘗於城之東、南、西、北設五門以衛之。景福門即東門也。歷數朝更迭,日治時期幾經破壞,幸賴學者力爭乃得以保存,屹立至今百餘年,為見證臺北古今變遷之古蹟。迄今據要津而通四面,固一時繁盛之選,然城廓空存,其史事人誰知之?因記近年門前諸事,悵然有感。
其二
如今更上仲宣樓。最是鄉關一望秋。萬點昏燈何限意,百重高閣不勝憂。
憑欄無語人應瘦,照夜多情月自浮。落拓江湖十餘載,風霜此夕滿吟眸。
夜登臺北一○一有懷。
其三
海嶼薪傳六十春。遙思故國倍傷神。客來此日應驚眼,誰記當年曾染塵?
書畫英華同溢美,漢唐風度自存真。不堪回首舊行處,零落秋山風雨頻。
故宮博物院。一九三三年因避日軍侵華,故宮文物幾經遷移;一九四八年又以國共內戰,陸續以文物精品運送臺灣,不過佔其中少數;至一九六五年現址落成,文物始典藏其中。悲矣,文物以戰亂四散,能無纖毫破壞耶?幸矣,輾轉而收藏於臺者,得避秦禍而獨完。
其四
磴道通幽景色奇。湖光瀲灩映山欹。數行碧韭應常健,無限清秋有所思。
世事總如雲變幻,物情更似影參差。青春夢遠人依舊,一片冰心欲寄誰?
偶遊夢幻湖感作。七星山麓有湖焉,冬夏陰晴各極其態,時有山嵐縹緲其中,如夢似幻,故名。湖中有臺灣水韭,獨生於此,殊為希見。覽湖景之變,慨然有人事代謝之想,時境雖遷而余心依舊,然故人已杳,縱有冰心又更何寄!
其五
日暮秋聲滿翠岑。憑高一眺萬家深。卻看蹤跡新傾蓋,已杳煙雲舊盍簪。
斜月江川光炯炯,疏星燈火夜沉沉。百年興替渾如夢,對此從來意不禁。
暮至大屯山眺臺北城作。
其六
欲從山外認初曦。曲岸臨流影暗移。無限滄波西北去,一川翠葉露華滋。
飄搖朝鷺應相識,寂寞秋江只自知。最是青絲竟成白,他年心事不勝悲。
淡水河畔晨步,忽覺年華如水,竟不為我稍留,感賦。
其七
恕忠而已是吾師。愛物仁民固所為。曾秉微言著青史,空存六佾向丹墀。
重簷結構俱何日?百代蕭條獨此時。禮義如今多滅裂,年年搖落使人悲。
孔廟。清季臺北原有孔廟,後以兵災損毀。一九二五年士紳倡議重建,一九三○年始建儀門、大成殿、崇聖祠與兩廡,崇儒興學之意甚明。今雖祀孔未絕,然學之不彰、禮義之敗壞亦甚矣,悲夫。
其八
負笈北遊逾十秋。國家身世兩懷憂。寸心欲化千峰雨,微跡何如一葉舟。
望斷故園仍入夢,消殘壯志又登樓。京華歲晚催詩句,寂寞滄桑滿眼愁。
余以年少北來求學,十年之中,暇則遊於臺北山水勝跡之間,然觀諸景而於國家、身世兩有慨焉,值斯歲暮之際,情不自勝,乃賦此八章,前七章分敘樓臺山水,而卒章總余情懷以言之,成此「臺北秋懷」之篇,不唯敘寫遊踪,兼記一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