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心鳴法鼓,甘露涴僧團。
頷聯對句的「涴」字,相對於出句的「鳴」字,看似做「動詞」解。鄙人多疑,此「涴」字恐為「浣」字之誤。
-----------------------------------------------
涴:形聲。從水,宛聲。
《廣韻》、《正韻》作「於阮切」;《集韻》、《韻會》作「委遠切」,并音宛。
涴演,水迴曲皃。見《郭璞‧江賦》:「洪瀾涴演而雲迴。」
又《集韻》作「紆願切」,音怨。水名。《山海經》英鞮之山,涴水出焉。《註》涴或作左「氵」右「冤」,音寃。又作「於袁切」,音鴛。義同。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烏臥切,惡去聲。泥著物也,與「汙」同。見韓愈《合江亭》詩:「原書岩上石,勿使泥塵涴。」
-------------------------------------------------
浣:形聲。從水,完聲。
《唐韻》、《集韻》作「胡玩切」,音換。濯衣垢也,一曰滌也。《史記‧萬石君傳》身自浣滌。
又《廣韻》、《正韻》作「胡管切」;《集韻》作「戸管切」,并音緩。又古緩切,音管。義同。又「戸版切」,音睆。水名,在江夏。《水經注》辱水,出于鳥山,俗謂之秀延水,東流得浣水口。又江口。《廣輿記》雲南臨安府寧州有浣江。
-------------------------------------------------
故「甘露涴僧團」之「涴」,鄙人疑應為動詞「滌淨」之「浣」,非為動詞「汙染」之「涴」。
如鄙人錯解作者原意,請指點迷津。
-------------------------------------------------
另
結句之「汍瀾」為「涕泣皃」。《馮衍‧顯志賦》淚汍瀾而雨集。
「汍瀾」又作雚蘭,《漢書‧息夫躬傳》:「涕泣流兮雚蘭。」《註》同汍。
《說文解字》:泣淚皃。從水,丸聲。
與聖嚴法師開示:「身後事是莊嚴佛事,不可辦成喪事。」
及遺偈謂:「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長老拋開了「七苦」,而世俗依舊執迷。
個人謬見!
[/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