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見樓蘭女子
樓蘭少女世聞名
出土嬌身萬國驚
異域亡歌哀漂泊
狂風怒號苦輕盈
粗衣落髮蒼涼夢
敗瓦頹門破廢城
再醒人間千世事
殘驅低泣卻無聲
銘予 寫:號字借其仄聲而對,況且今聲已是仄聲,平聲已差不多沒人讀了,而兩"世"根本不同含義,前指空間,後指時間,就算重出有何妨呢?就如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古人 重出更多了,更不必太過拘泥. /謝杰詞長推介
銘予 寫:不,詞長你念平聲當然是很正確的,號在平水韻是"四豪",我只是借"二十號"其仄聲用,也是現今通用了.只是在現今粵音的情況而言,平聲說廢確未必恰當,只可說現在差不多沒有甚麼人讀了,最多是老一輩的學者. 現在只流行其仄聲,這是一字多音的通借,而簡化語音之流變吧,引致平聲慢慢少人讀而已,現在的中文老師大都只懂仄聲,但就沒有什麼所謂對錯......
銘予 寫:當然,王力曾指出,自六朝始,讀書人喜歡將一文字,動詞時為平聲,名詞則去聲,理論上我這樣借仄聲對是出格了,不過今仄音一早已通,況且最是流行.而且以前詩人吟詩時喜歡隨意用當時的讀法,甚至借其本身平仄二讀已有,甚至兩者字義不同,例如韋莊"一生惆悵為判花","判"是判別之義就其實應用仄聲,但他卻借其平聲,可見一借又何妨.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