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見樓蘭女子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博物館見樓蘭女子

文章銘予 » 2008-10-25 03:03 AM

博物館見樓蘭女子


樓蘭少女世聞名
出土嬌身萬國驚

異域亡歌哀漂泊
狂風怒號苦輕盈

粗衣落髮蒼涼夢
敗瓦頹門破廢城

再醒人間千世事
殘驅低泣卻無聲
銘予
會員
 
文章: 23
註冊時間: 2008-10-23 12:39 AM

文章樂齋 » 2008-10-26 07:52 AM

句極流暢。
惟首句與他句關聯不深,
如何以"世聞名",何以"萬國驚",
皆未交代,是故略感突兀。
<悅讀幽夢影十分鐘>,五南出版社,2013/05/25
樂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114
註冊時間: 2004-01-17 08:54 PM
來自: 樂齋

文章風雲 » 2008-10-26 12:39 PM

「號」字出律,「世」字重出。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 » 2008-10-26 11:57 PM

補充,樓主所指應是三年前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的國內「絲路珍寶」展。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 ... 954135.htm
伊始為詩漫上坡,利鋒還待細彫磨。沙沉石落方稱絕,伯仲之間豈剎那?

雕蟲軒 http://hkpoem.org/samwingkit
會員
 
文章: 3735
註冊時間: 2005-06-28 11:16 PM
來自: 香港

文章銘予 » 2008-10-28 01:18 PM

號字借其仄聲而對,況且今聲已是仄聲,平聲已差不多沒人讀了,而兩"世"根本不同含義,前指空間,後指時間,就算重出有何妨呢?就如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古人 重出更多了,更不必太過拘泥. /謝杰詞長推介
最後由 銘予 於 2008-10-28 01:44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銘予
會員
 
文章: 23
註冊時間: 2008-10-23 12:39 AM

文章芬陀利 » 2008-10-28 01:38 PM

銘予 寫:號字借其仄聲而對,況且今聲已是仄聲,平聲已廢,..........

咦~~沒人用平聲了嗎?
我碰到哀號、狂風怒號、鬼哭神號、號啕大哭......等時,都唸平聲豪韻耶 ;-)
是我跟不上時代唸錯了嗎?
芬陀利
會員
 
文章: 2263
註冊時間: 2002-07-20 09:12 PM

文章銘予 » 2008-10-28 01:52 PM

不,詞長你念平聲當然是很正確的,號在平水韻是"四豪",我只是借"二十號"其仄聲用,也是現今通用了.只是在現今粵音的情況而言,平聲說廢確未必恰當,只可說現在差不多沒有甚麼人讀了,最多是老一輩的學者. 現在只流行其仄聲,這是一字多音的通借,而簡化語音之流變吧,引致平聲慢慢少人讀而已,現在的中文老師大都只懂仄聲,但就沒有什麼所謂對錯.....

當然,王力曾指出,自六朝始,讀書人喜歡將一文字,動詞時為平聲,名詞則去聲,理論上我這樣借仄聲對是出格了,不過今仄音一早已通,況且最是流行.而且以前詩人吟詩時喜歡隨意用當時的讀法,甚至借其本身平仄二讀已有,甚至兩者字義不同,例如韋莊"一生惆悵為判花","判"是判別之義就其實應用仄聲,但他卻借其平聲,可見一借又何妨.
銘予
會員
 
文章: 23
註冊時間: 2008-10-23 12:39 AM

文章風雲 » 2008-10-28 10:27 PM

銘予 寫:號字借其仄聲而對,況且今聲已是仄聲,平聲已差不多沒人讀了,而兩"世"根本不同含義,前指空間,後指時間,就算重出有何妨呢?就如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古人 重出更多了,更不必太過拘泥. /謝杰詞長推介


「號」字今音亦有平仄兩讀,非只作仄聲。「況且今聲已是仄聲,平聲已差不多沒人讀了」之論,不敢苟同。

大作兩「世」字確實意義不同,如此則不算重出,前日匆匆一瞥,並未細看便發言,余之疏忽也。

古人用字重出並非隨意重出,此點詞長應知。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風雲 » 2008-10-28 10:36 PM

銘予 寫:不,詞長你念平聲當然是很正確的,號在平水韻是"四豪",我只是借"二十號"其仄聲用,也是現今通用了.只是在現今粵音的情況而言,平聲說廢確未必恰當,只可說現在差不多沒有甚麼人讀了,最多是老一輩的學者. 現在只流行其仄聲,這是一字多音的通借,而簡化語音之流變吧,引致平聲慢慢少人讀而已,現在的中文老師大都只懂仄聲,但就沒有什麼所謂對錯......

「差不多沒有甚麼人讀了,最多是老一輩的學者. 現在只流行其仄聲」?香港大多如此嗎?台灣仍是平仄兩讀,並未混同。


銘予 寫:當然,王力曾指出,自六朝始,讀書人喜歡將一文字,動詞時為平聲,名詞則去聲,理論上我這樣借仄聲對是出格了,不過今仄音一早已通,況且最是流行.而且以前詩人吟詩時喜歡隨意用當時的讀法,甚至借其本身平仄二讀已有,甚至兩者字義不同,例如韋莊"一生惆悵為判花","判"是判別之義就其實應用仄聲,但他卻借其平聲,可見一借又何妨.

請教「判」字何以有平仄兩讀?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銘予 » 2008-10-28 10:49 PM

如寶島現今仍有平仄二讀,確有古風.

「判」,平聲,義與現在"拼"相近: 杜甫<曲江對酒>:"縱飲久判人共棄,懶朝真與世相違"
銘予
會員
 
文章: 23
註冊時間: 2008-10-23 12:39 AM

文章阿邦 » 2008-10-28 11:30 PM

風雲 寫:「差不多沒有甚麼人讀了,最多是老一輩的學者. 現在只流行其仄聲」?香港大多如此嗎?


非也。
最後由 阿邦 於 2008-10-28 11:32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閒人莫問廚房事,豬腳端來口水流
阿邦
會員
 
文章: 583
註冊時間: 2004-09-20 04:26 PM
來自: 雲深不知處

下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