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陀利 寫:吳詞長教訓的是!
失言了,抱歉!
葛亮”確實有不少人用過,是可辨識的權宜用法
恕我頑愚,還是冒昧的請問吳詞長
為何選用“桓武”而不直用“宣武”?
「宣武」大家都知道是個北京的城門兒,直接用宣武,不如用桓武少惹誤會。
更重要的是詩哥該讀《爾雅》,或者小弟該注出《爾雅》。之所以不注,說是「怕芬陀利詩哥變懶」算不算個理由呢?
因為在《爾雅‧釋訓》裡說「桓桓,威也。」另外在《廣雅‧釋訓》裡說:「桓桓,武也。」《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七》吳則虞集釋引劉師培《校補》還提到:「『宣』與『桓』同。」宣字本有內在膨脝之意,杜甫〈北征〉不是有:「桓桓陳將軍,仗鉞奮忠烈。」嗎?仇兆鰲就認為這「桓桓」就是武勇之貌。試問:是用「宣武」好讓來挑刺兒的說:「人家那會兒還沒有宣武門呢!」來得好呢?還是將這一整句推拓出一個「桓桓武貌」的語境來得好呢?
桓也好、宣也好,都有「膨脝」之意,台語至今仍用之,不過負面的「吹牛自滿」之意倒因為時間的推移而增多了。其實古早古早之時,宣、桓、武、勇的意義都接近。詩哥苦苦相索,不如還是自己動手查找得知比較好啦!
小弟到底該不該注,也就憑您一句話了。您的上一帖說小弟自己先注,不如等人來問了再注得好,小弟已經等了大半天,結果您還是沒有去查找古籍,一定要我說,小弟這會兒說了,自己還覺得太多嘴了,可以不再說了嗎?有那多閒工夫,寫幾首詩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