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棖觸」兩字,要作何解,可從各人之便。
每個人讀書、讀詩,本就各有背景歷練不同等因素,而有不同體悟、心境、與感受理解。
至於,稱合肥相國詩句「壯懷棖觸聞雞夜」之「棖觸」只做「觸動」解,悉聽尊便。
而套用西洋語法之文法去解構此句並強解做「觸動」,套用清人語法:「殊為可怪。」
「聞雞夜」何解?龍文詞長也用白話文釋詩過,「聽到雞啼的夜晚」當是無疑義的;只是「聞雞夜」這種無「具體實質形象」的「賓詞」,如何被作者「觸動」?
「觸動」需要解釋?
台灣的說法,有兩種,按照台灣《教育部新編國語辭典修訂版》第一種解法:「因接觸而振動。」準此,這個「觸動」是個「及物動詞」;回歸到合肥相國的詩句「壯懷棖觸聞雞夜」,請教一下龍文詞長,這個「聞雞夜」照你的解釋,要如何被「及物──觸動」?
龍文鴛侶 寫:在这听到鸡叫的夜晚,我悲壮的情怀受到了触动
「情懷受到了觸動」,不就是「感觸」嗎?(情、懷、感,三字皆從「心」字部首。)
這「抽象」的「情懷」要如何被「觸動」?難不成:「雞鳴聲有若纖纖素手,觸動了我的心絃?」要這麼新詩寫實主義派的手法,才能合乎中文文法?某,未之學也!
再來,
【觸動】,台灣《教育部新編國語辭典修訂版》第二種解法:「因外界的事物或情景而引發內心的
感觸」。這個解釋就好玩了,「觸景生情」曰「感觸」,那不就是「棖觸」的第二個解釋嗎?
故曰:
楚狂 寫:字詞若只有一個解釋,便不做他用。
因此,若有人執意「棖觸」只能解作「觸動」,或拙作之「棖觸」只可讀解做「觸動」,而不可解釋為「感觸」,並指不敏之詩句文法賓詞、動詞結構錯誤,那是強解。
引用合肥相國詩句,而不類似鄙人以前作法直接把作者、詩題、詩文全部揭露出來,在於龍文詞長不論在不敏樓中或在他人帖中所引述的,率多(非全部)從網路上搜尋所得,方便是很方便,但未能判斷正確與否。
因此,前文連李鴻章大名都不寫,反正「網路」很方便;普行全球的搜尋天王叫「谷歌」,大陸可能用「百度」或「搜狐」之類的(若有誤係本人錯誤,因不用大陸搜尋引擎),能找到多少資料、做多少個人心血判讀,端看個人努力。
而引用合肥相國的詩句,係該詩「棖觸」做「感觸」解,後接一個「不具實體形象」的「夜」,一如不敏詩句「棖觸」後接一個同樣不具實體形象的「驪歌」,可互為參證。(兩者皆觸摸不到,而不能為你的動作所「動」)
至於,唐、宋詩例雖少,亦可細讀;而宋後詩人用到「棖觸」的詩例更多,若要全部強解為「觸動」,那便繼續「觸動」下去。
原則上,不強求網上讀詩者勉強接受他人觀點,但字有字源、詩有詩例,不用勉強。
「感觸」是個「不及物動詞」?這是西洋語法。龍文鴛侶 寫:而感触,作为名词用。或者作为动词用的时候,是个不及物动词。不能够接宾语。
只能是前接状语,作为一个限定。只能是“对什么有了感触”。
例一、我感觸不到你心中的感觸。
例二、 用心,感觸大自然的雄壯美麗。
例三、 Touch my heart.漢語,自由多了,若用西洋文法觀點,很多不合grammar。
(例一義同:我無法感觸你心中的感觸。)
讀詩、解詩,本就個人觀點不同,不強求。
若要言鄙人語法、文法錯誤,亦不多辯。只能多謝指教。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