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無期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文章陳靄文 » 2009-12-11 10:33 PM

我也加把口,因為只識寫,沒有研究,覺得中文字那麼多,即使上去入聲都要在律詩上用齊,也足夠有餘,為什麼要搞到要拗救呢?個人 (知有同意者,但不拖人落水) 喜歡詩的氣慨,只要不出律,一切都應 let go.
陳靄文
會員
 
文章: 1608
註冊時間: 2005-02-14 11:02 PM
來自: Bloomington, Indiana

Re: 菊無期

文章維仁 » 2009-12-11 11:41 PM

南郭友 寫:禹力不處,江聲流向西。(周朴--董嶺水) 去聲
落月池鉤,清風松下來。(孟浩然--裴司士見尋) 去聲
餘子不數,此君何可無。(陳與義--種竹) 入聲
高閣客去,小園花亂飛。(李商隱--落花) 入聲
且復傷別,不然愁此身。(高適--別劉大校書) 去聲

-----------------------------------------------------------

另外引用維仁詞長、與其他人所找的例句:


清談落筆一字,白眼舉觴三百盃。(黃庭堅:過方城尋七叔祖舊題) 去聲
一身報國有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陸游:夜泊水村) 去聲
書當快意讀盡,客有可人期不來。(陳師道:絕句) 入聲
情雖不厭住得,薄暮歸來車馬疲。(梅堯臣:東溪) 入聲
田家春作日近,丹杏破纇場圃頭。(梅堯臣:春日拜壟經田家) 入聲
水真綠淨可唾,魚若空行無所依。(樓鑰:頃游龍井得一聯王伯齊同兒輩游因足成之) 入聲
馬蹄踐雪六里,山觜有梅三四花。(方岳:夢尋梅) 入聲
斷橋測水露影,野路擉泥留亂痕。(滕岑:拄杖) 去聲
武皇一夕夢覺,十二玉樓空月明 (張祜:華清宮四首) 入聲
向晚意適,驅車登古原 (李商隱:樂遊原) 入聲
萬木凍折,孤根暖獨回 (齊己:早梅) 入聲 

如果根據王力先生的歸納與闡釋,以上這些例子都是可以說得通的。都是屬於以下的兩種拗救。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誠如李凡詞長所評,張夢機老師另外歸納出句五連仄時,五仄之中必有一個入聲字,可為參考。
維仁
版面管理員
 
文章: 4544
註冊時間: 2002-02-25 09:24 AM
來自: 台灣

文章李凡 » 2009-12-12 12:04 PM

陳靄文 寫:我也加把口,因為只識寫,沒有研究,覺得中文字那麼多,即使上去入聲都要在律詩上用齊,也足夠有餘,為什麼要搞到要拗救呢?個人 (知有同意者,但不拖人落水) 喜歡詩的氣慨,只要不出律,一切都應 let go.


靄文兄,按拗的定義是,凡不合正格詩平仄即為拗.也就是說,如:
仄仄平平平仄仄,改成: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都是拗句.拗能救即不是病,如:仄仄仄平平仄仄,是第三字仄拗,第五字平救.因這些我們習慣了,大家以為是正句,其實是拗救句.
正句只有一例,拗句卻有多式.
前面大家討論的都屬於較偏的拗中之救,有些可能歸類於特殊形式,是必救的.
近體詩的平仄發展是由混亂-正規-正格規拗.而正格中之有規則的拗是因寫得人多了〔特別是名家〕而逐漸形成并向寬的方向擴大.如:平平仄仄平仄仄,最早只用在第七句,現在則已普遍存在於仄收句〔出句〕.出句第字拗,對句第五字要以平聲救:仄仄平平平仄平.不過漸漸的,人們也不救了.〔比賽還是要救的.〕
拗救開拓了詩格律的更大空間.

李凡不慎言.
鍵錯為亦
最後由 李凡 於 2009-12-12 03:51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文章古董 » 2009-12-12 03:41 PM

張夢機 教授所著《古典詩的形式結構》聲律的抝與救 乙、七言平起出句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之抝救 (一) 抝第五字者、(二) 抝第五六字者、(三) 抝第六字者,於對句第五字必須改平聲以為補救。
手中金錫 振開地獄之門

掌上明珠 光攝大千世界
古董
會員
 
文章: 1110
註冊時間: 2008-06-27 02:43 PM
來自: 嘉義

文章淳風 » 2009-12-13 09:15 PM

堂上諸君聽我陳,酒逢知己過三巡。
傳杯仄膊休追究,開煲邊爐先至真。
點解今時多誤解?全因舊日冇言因。
偷雞兩字難清白,贏得官司失禮人。


再消遣一下:

榕樹下,騎樓底。青石板,聽故仔。
落雨大,水浸街,嘩鬼細,冇閉翳。
前塵舊事眼中秋,欲棄欲憐先白頭。
把盞但求今日有,停杯莫問幾人留。
詩師史示世 適勢始識時
淳風
會員
 
文章: 153
註冊時間: 2008-11-26 10:36 PM
來自: 廣州

Re: 菊無期

文章風雲 » 2009-12-13 10:29 PM

小發 寫:南郭友詞長所提出的論點或許可再探討,近體詩是否有以入代平之說,須要更多的資料來佐證,單就一二詩例實在難以成說,「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十剛好是入聲,所以能符合詞長所說的「以入代平」,然有更多的例子,卻不是「以入代平」所能解釋,略舉如下:
禹力不處,江聲流向西。(周朴--董嶺水)
落月池鉤,清風松下來。(孟浩然--裴司士見尋)
餘子不數,此君何可無。(陳與義--種竹)
高閣客去,小園花亂飛。(李商隱--落花)
且復傷別,不然愁此身。(高適--別劉大校書)
似此拗救不勝枚舉。因此近體詩中若有以入代平的現象,想要成立,勢必要有更多的資料來推衍,整體中容有例外,例外卻不能用來涵蓋整體,我想這也是學者們在做學術研究的考量之一。


在下認同小發兄高見。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上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