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各位指教賜玉。久沒過來,這邊依然熱鬧。
謝菉竹兄貼「乞食調」,弟雖不懂閔南話唯仍聽出悲苦味道,足叫人掉淚矣。
謝級長惠和。也謝芬陀利和流浪兒品評,流浪兒留言依然佻皮啊!
諸位提及「孰比」與「偏憐」之對仗,晚憶初寫對聯時,對「孰」字用法頗疑惑;「孰」字面解作「誰」(who),應視為代名詞,亦可以人物詞對之,唯時見詩聯中意會解作「怎」(how) ,何也?沒深究之,唯漸漸視「孰」為代名詞和副詞皆可。此個人習慣及選取耳,未知合理否?
至於「雙」對「兩」,此同字義而非同詞義,竊以為未至於合掌,但如有更佳字詞配搭則宜鍊好之。下筆時曾推敲換詞,因感牽強作罷。技窮莫笑。
菉竹兄曰「乞墦」可酌,所言甚是。原意與頷聯「丐命」呼應加強渲染,然對阿炳不敬,蓋彼非行乞歟。乞墦典出《孟子》,詞義負面。
為何鬻藝者名「阿炳」?此借用大陸著名失明二胡賣藝人阿炳之名。阿炳原名華彥鈞(1893-1950年),《二泉映月》乃其作品,破瑟遺音無人能及,連現代二胡高手宋飛也奏不出所種淒怨味道。當年阿炳由其妻(明目者)以竹竿拉著邊走邊奏曲,沿街賣藝;近日於香港灣仔遇見之失明二胡賣藝人亦然,故名。
阿炳生平可 wiki 或 google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