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生 寫: 呵呵感覺您是捍衛者,這社會也是真的需要如詞長此輩真情人士,然溫柔敦厚乃詩教矣,不可不察.由此晚武斷的指出汝絕非從事教職工作者,否則您的學生挫折容忍力當比一般人強,所謂不知者無罪,識者有深淺,所以當自以為是,結果竟不是時,這就有賴詞長善心指引啦,剛好汝指名的女史有兩則回帖,其一梅汁苦瓜以為出律,殊不知變格,反倒是西螺休息站回帖格律有訛,這足見[台灣要加油]此言出之無心,楚兄既有熱忱,何不也溫柔敦厚指引迷津,相信您的善意當能使人坐沐春風.晚不及兄者惟熱忱,佩服兄雖千萬人吾往矣之精神.頓首
敬覆 練習生詞長:
一、我是個市儈,在生活市場中存活的法則就是「笑臉迎人」,練過幾套把式,但若遇到欺上門來攪鬧的,豈有不盡情揮灑?
二、我家賣陳醋,風味十足;常見提著油瓶上門來打半瓶價者。
三、市儈行當,那敢誤人子弟?連我家後輩都只願學舊時大學聯考甲、丙類組技藝。
四、有人幌子扯得老高、虎撐搖得刺眼,點他兩下就夠了。
在台北市開門一見大屯山,以為最高;結果登上七星山,台北市政府立柱說此山是「台北市第一高峯」。
五、從《全唐詩》可以發現,盛唐以前,唐人對「黏」、「對」的關係,不是那麼講究、重視。一部《全唐詩》裏要找出拗對(亦稱「失對」)、拗黏(又稱「失黏」)詩例,比例不算少。而統計結果,「拗黏」數較「拗對」數多,如「折腰體」即為其一,亦不可視為出律。此乃唐人詩法,近體詩的格律是越到後來,越趨嚴謹。現今有些詩社,關於做詩的規範,關起門來自成一家門風嚴肅子弟就算了;若要統一天下,管不到鄙夫野人我。例如:「犯韻」之說。不過,若有人要拜入門下、或該詩社懸肉徵詩,五斗米定能折腰。
六、「拗句」有識與不識,亦有救與不救。若言「拗句」出律,那是個人修為。
七、《全唐詩》讀個兩遍並勤做筆記、心得,則近體詩的傳統格律、字的平仄、用韻,可以練到一眼。現在正讀第三遍的「紙本」用以校參筆記,或許能參悟東坡「廬山煙雨浙江潮」的心境。
八、最後,還是改一下自己打字速度,若有人來言詩、論律,兩篇以上尚有意見不合,便即請回。以維持世界和平假象。
謝謝。
一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