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陀利 寫:菉竹猗猗 寫:
先謝謝菉竹兄雅容![]()
也謝謝您詳細解說
明白!
更想去好好感受一下侯導的獨舞之美也
呵~~可惜,看來這片子我是要等二輪上片才能去觀賞囉!
順便再調出99年舊作
《記九九年中秋夜會客》
客至蓬門月已明,
鏡鸞淒愫為之輕。
如真知有同皈歎,
一落浮生未了情。
viewtopic.php?f=4&t=23224
小註:
來客亦為喪偶之人
是夜噓慨露電夢幻泡影人生,同感『知有如真』
兩人不究竟義取自:
《中阿含.大拘絺羅經》:「云何知有如真?謂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是謂知有如真。」
問好諸位,與大家參參芬兄鏡鸞詩先
與芬兄閒談
是否由於華夏民族的詩教化太浪漫太不科學了,鏡鸞之舞最後被定型為夫妻之生離死別意象。
中秋夜會客,起句足見高情,不來虛套曰蓬壁生輝只說月明,實已把人當月把月當人。
在這麼個人月圓的當時,卻是孤鸞兩隻望月同歎『如真知有』。
勢必要同情同愫同處境同樣層次的人才能在那時刻同興『知有如真』之嘆。
『欲有』眾生皆有、『色有』以色界四禪天之果報乃實有者,故稱色有。『無色有』謂無色界四空諸天,由昔修習有漏禪定,報生此天,雖無色質為礙,而亦隨其所作之因,受其果報,故名無色有。
這哥兒倆,各自望月想愛人併一同噓慨人生也如露如電如夢幻泡影,相與談:「云何知有如真?謂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是謂知有如真。」談『此生色相』,『來生有情』,又或者去了四空諸天雖無色質為礙,而亦隨其所作之因,受其果報。
談著談著又嘆:一落浮生未了情。此絕情味耐品。
噫兮,浮生須過情關口。建議高歌一曲半醉半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