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楚狂 » 2015-04-08 02:49 PM
近體詩最重要的兩件事:合律、叶韻。
要將「合一亭」安排在第四句末三字,而起首兩句不變、不調整情況下,有一種處理方法可以考慮:
即將一、二句的聲調重用,但第三句改仄聲收尾,用「折腰體」便可。
平明天白鳥迴汀,煙水微茫山影青。
惆悵水天相接處,幾時來上合一亭。→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合一亭。
此處可能有幾個人會指摘你「天、水」兩字重出,笑笑就好;
每建議這類硜硜小伎多讀點書,不過徒費口舌之爭。
即便唐人首聯格律極為自由,例如有用古風者、首句韻腳可旁借鄰韻等,都是明證;再如杜甫有幾組組詩題為絕句,但卻帶有古風,如〈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等,只是這種作法,今人少用、不用。
「合一亭」一絕雖為閒詠,建議改合律、或用折腰,會比較適合。
至於,唐人有自註某字讀聲如何、如何,皆有所本;是否有古人自註詩中「一」字平讀,恕我寡陋。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