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鴛侶 寫: 净信书,不如无书。你没听过吗?
好一句「盡信書,不如無書。」
可惜龍文詞長論詩,多半摭拾「網路上」便宜而順手可得的免費資訊,又不能判斷正確與否,比「眼見為憑」之書中論述,更不可同日語。例如有關「吳體」的論見,單舉一例:
龍文鴛侶 寫:方回吳體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瀛奎律髓》卷二五的拗字類序中:“拗字詩在老杜集七言律詩中,謂之吳體,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體凡十九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沒。
此「拗字詩在老杜集七言律詩中,謂之吳體,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體凡十九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沒」語,見網路上搜尋可得。
不論是「書籍」本的《瀛奎律髓》,或是網路上部落格、博客,都如此引;建議詞長去圖書館找套《全唐詩》或《杜工部集》,仔細數一下,老杜的「七言律詩」確實數目,不要再人云亦云了!
另外,方回論老杜「吳體」,誤判的東西很多,有些甚至是為江西詩派塗脂抹粉,找個「唐宗宋祖」來攀附在老杜門下的。江西詩派的拗體詩,「不全然」就是「吳體」。
「盡信書,不如無書」,更應小心「網路」資料。
請自己要有研讀、思考、分析、統計、辯證及判斷的能力。
另,不敏在此樓中有關「犯韻、孤平、夾平」之說,什麼時候扯到「
出律的地方都好的,都是不用讲求的」?
詞長在十樓的帖子已跡近「栽贓」。復於第二頁的十二樓用「模糊焦點」手法繼續暢談「
唐诗有几个出律的地方,不足为据」。
龍文鴛侶 寫:唐诗有几个出律的地方,不足为据。并不能成为我们后代人为自己不遵守标准的一个借口。
出律的地方更不是成为我们标准的一部分。
以不敏對近體詩律例及詩韻的認識與見解,幾時、何處鼓吹「出律」可以為後世典範?
既然你也寫下:
龍文鴛侶 寫:正确的辩论方法,是逐条逐句的分析,辩论。而不是给人扣帽子。那是党派斗争的方法。
如果沒有證據,那就是栽贓、抹黑。
龍文鴛侶 寫:龙文所指出的3点,纯粹是针对你的原话而来的。不要自己打自己嘴巴,说不是自己说的哦。黑纸白字,字字闪着光呢。
第三點回覆,不知所云。
龍文鴛侶 寫:你说大陆人要深思,明辨,不要以讹传讹。好像人家严格的要求自己,坚持标准,反倒成了错误,反倒成了"以讹传讹"?好像你放低对自己的要求,似乎反倒成了格律正宗。
詞長所說的「好像」與「好像」,是你自己的「感觸」。有誰講到「降低自己的要求」可成「格律正宗」?證據如上。
前帖既已在11樓回覆,不再多言。是否「壯膽」,攤在陽光下接受檢驗。
關於近體詩,既然兩人各有不同見解,便各行其是,各寫各的,不相干擾。
如果詞長只是想找人抬槓,又拿不出東西,亦請隨喜。
樓主既已言「病人要休息」、「諸位大士請回」,某識趣,告辭並對樓主致上問安。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