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 寫:作為一個曾經為綠色中國出過力的人來說,四十年的環境大破壞,令人心痛.
回到詩來:討論感覺不錯.
境界,詩界,物界,或者與詞長境界不謀而合.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千古名句,使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亦膾炙人口,聽詞長一說,再重新理會一下.發現若無後二句,前二句只是并不精彩.因前二句是可以有別的代替,而後二句是不可移易.
《全唐詩》裏有一首元稹的七絕,描寫江水流動的景象,更驅豐富、想象充沛。
卷414_32唐‧元稹〈蒼溪縣寄揚州兄弟〉
蒼溪縣下嘉陵水,入峽穿江到海流。憑仗鯉魚將遠信,雁回時節到揚州。
嘉陵江水發源於四川西北、甘肅南部松潘高原北麓的「白龍江」,東南流後轉向正南與發源於大巴山的東源「渠江」、發源於四川摩天嶺的西源「涪江」,交會於「合川」──此地就是《倚天屠龍記》裏郭靖、黃蓉死守並鑄造倚天劍、屠龍刀的「合州」,也是《神鵰俠侶》裏楊過用「彈指神通」發石打死蒙哥汗的地方。
(對「白龍江」印象深刻的原因是,高中時讀地理,自己出考題考倒同學:下列哪些省份兼具長江、黃河流域?複選題居然沒有人選「甘肅」。)
嘉陵江合本源、涪江、渠江水後,向南流至重慶匯入「長江」,理論上這「水」已難分辨出哪一滴是涪江水、渠江水、嘉陵江水或是長江水了。
但詩人還是用較「感性」的筆調寫到「入峽」、「穿江」,還「到海流」,並算準「時間」,在大雁春日北歸時會流經揚州。
這與宋代李之儀填〈卜算子〉一樣,人親、水親、土親。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但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如果用物理學、地理學、土木工程學的學術、理論,來看這一詩一詞,必認為無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