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狂 寫:【前言】
做「說文解字」,很累,耗費時間。
不過,為了避免「繆種流傳」,「以訛傳訛」,只好去央圖翻「書」,解釋清楚。這些時間,原本可以拿來寫幾首詩的。
詩詞、文字,人各有得;原本「無辯」,又費於「多言」。
以下遍引諸多「滄浪」出處,得自央圖(今稱國家圖書館),也使自己恍然大悟!
《全唐詩》中諸多名家有「滄浪」句,並非盡指漁父滄浪之水。
《論語‧子罕篇第九》:「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滄浪」若非指《楚辭‧漁父》之「滄浪」,則「浪」字出律。
或
「滄浪」若解為水名,「浪」為平聲字;若非指該川,則「滄浪」一詞之結構將為「形容詞+名詞」(「滄」通「蒼」),波浪之「浪」字為仄聲字,「洗耳滄浪笑許由」之「滄浪」顯然並非水名,故言出律。
嗯~
這兩句倒是未必!
------------------------------------------------------------------------------------------------
【出處】
先「溯本清源」,「滄浪之水清兮」,就個人所知,出於兩處古籍:
一為:
《孟子‧離婁上》︰「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另一為《楚辭‧漁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稿。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
【地理】
顯然,〈滄浪〉之歌,在春秋、戰國之際,便已老早流行於魯、楚一帶。
那麼,「滄浪之水」究竟指哪條河流?
《尚書‧禹貢》︰「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
這便是大禹疏導發源於今陜西寧強五丁關左近的冢山的泉水成為「漾水」,向東流之後,成為漢水上源叫「滄浪之水」。
然而「滄浪」僅指「漢水」之源嗎?
從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看來︰沔水「又東北流,又屈東南,過武當縣東北。縣西北四十里,漢水中有洲,名滄浪洲。」好像如此。
嘿!中國地大物博!
不過,有些地方的建設命名,因「文人多事」之故,便喜引《孟子》、《離騷》之語,而命名。
如:
北宋‧蘇舜欽(字子美,自號滄浪翁)既放廢,寓於吳中,在城南盤門內三元坊,買水石做「滄浪亭」,當時人詩文中稱「滄浪」皆指蘇子美。
這是姑蘇名園,也是重要一景。
不過,關於地理暫且說到此,打住。
------------------------------------------------------------------------------------------------
【唐宋詩】
唐人、宋人,詩詞裡講到的「滄浪」,嘿!可「都不一定」指「漢水上源」──《楚辭‧漁父》之「濯纓濯足」之水。
不過,這是文人「多讀」之後的「化用」、「借用」。
先就前面提到的蘇舜欽名人他自己的《滄浪亭》詩:「一徑抱幽山,居然城市間。高軒面曲水,修竹慰悉顏。跡與豺狼遠,心隨魚鳥閒。吾甘老此境,無暇事機關。」但詩的題目就如同剛才提到,他買石做山水,其命名仍與《楚辭‧漁父》有關。
直到清代,還有許多人吟詠「滄浪亭」;如:
嘉慶年間潛庵《蘇臺竹枝詞》云:「新築滄浪亭子高,名園今日宴西曹。夜深傳唱梨園進,十五倪郎賞錦袍。」
那早於蘇舜欽的唐人呢?
《全唐詩》收劉長卿五古中,便有三首提到「滄浪」。
如:
劉長卿《泛曲阿後湖,簡同游諸公》
元氣浮積水,沉沉深不流。春風萬頃綠,映帶至徐州。
為客難適意,逢君方暫遊。夤緣白蘋際,日暮滄浪舟。
渡口微月進,林西殘雨收。水雲去仍濕,沙鶴鳴相留。
且習子陵隱,能忘生事憂。此中深有意,非為釣魚鉤。
劉長卿《江中晚釣,寄荊南一二相識》
楚郭微雨收,荊門遙在目。漾舟水雲裏,日暮春江綠。
霽華靜洲渚,暝色連松竹。月出波上時,人歸渡頭宿。
一身已無累,萬事更何欲。漁父自夷猶,白鷗不羈束。
既憐滄浪水,復愛滄浪曲。不見眼中人,相思心斷續。
劉長卿《京口懷洛陽舊居,兼寄廣陵二三知己》
川闊悲無梁,藹然滄波夕。天涯一飛鳥,日暮南徐客。
氣混京口雲,潮吞海門石。孤帆候風進,夜色帶江白。
一水阻佳期,相望空脈脈。那堪歲芳盡,更使春夢積。
故國胡塵飛,遠山楚雲隔。家人想何在,庭草為誰碧。
惆悵空傷情,滄浪有餘跡。嚴陵七里灘,攜手同所適。
這三首中,除第二首「明顯」與「楚地」之「漁父滄浪水」有關外,第一首、第二首,在地理上便無關。
第一首題目叫《泛曲阿後湖,簡同游諸公》;「曲阿」是個地名,在何處?今江蘇丹陽縣是也。當然硬要掰,長江下游水裡當然也有「滄浪之水」組構而成。
第三首題目叫《京口懷洛陽舊居,兼寄廣陵二三知己》,很明顯講的都是京口(鎮江)、廣陵(揚州)、洛陽,那「南徐」呢?是個「僑郡」名,治所就是「京口」,也就是鎮江。(「僑郡」事請見五胡亂華)
呃,那劉長卿莫不成與孟浩然一樣,都唱「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非也!
劉長卿,字子房,生年不詳,卒年約在唐德宗貞元二年至七年間(約當709~約780)。一說宣城(今屬安徽)人,生於洛陽(今屬河南),河間為其郡望;玄宗開元二十一年(七三三)進士,以五言律詩擅長。
劉昚虛《海上詩送薛文學歸海東》
何處歸且遠,送君東悠悠。滄浪千萬里,日夜一孤舟。
曠望絕國所,微茫天際愁。有時近仙境,不定若夢遊。
或見青色古,孤山百里秋。前心方杳眇,後路勞夷猶。
離別惜吾道,風波敬皇休。春浮花氣遠,思逐海水流。
日暮驪歌後,永懷空滄洲。
【註】這一首劉昚虛《海上詩送薛文學歸海東》第三句,有部份版本做:「滄溟千萬里」;不過在另一部更著名的詩論文集裡提到「劉昚虛」(「昚」音ㄕㄣˋ)這一對句:「滄浪千萬里,日夜一孤舟。」為有名的「十字對」;作者及其著作影響力更大,為說明方便,用其本。
《全唐詩》收李白《答高山人兼呈權、顧二侯》:
虹霓掩天光,哲後起康濟。應運生夔龍,開元掃氛翳。
太微廓金鏡,端拱清遐裔。輕塵集嵩嶽,虛點盛明意。
謬揮紫泥詔,獻納青雲際。讒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計。
彷徨庭闕下,歎息光陰逝。未作仲宣詩,先流賈生涕。
掛帆秋江上,不為雲羅制。山海向東傾,百川無盡勢。
我於鴟夷子,相去千餘歲。運闊英達稀,同風遙執袂。
登艫望遠水,忽見滄浪枻。高士何處來,虛舟渺安系。
衣貌本淳古,文章多佳麗。延引故鄉人,風義未淪替。
顧侯達語默,權子識通蔽。曾是無心雲,俱為此留滯。
雙萍易飄轉,獨鶴思淩曆。明晨去瀟湘,共謁蒼梧帝。
詩聖杜甫在蜀中,做了數首詩,其中:
《解悶》十二首之四(懷薛據):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劉不待薛郎中。獨當省署開文苑,兼泛滄浪學釣翁。
【註】
《全唐詩》收薛據〈句〉詩:
省署開文苑,滄浪學釣翁。窮冬時短晷,日盡西南天。
《紀事》云:「此二句據之詩也,子美懷據詩即用為句云:「獨當省署開文苑,兼泛滄浪學釣翁。」
杜甫《狂夫》
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風含翠篠娟娟靜,雨裛紅蕖冉冉香。
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淒涼。欲填溝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全唐詩》收韋莊《關河道中》:
槐陌蟬聲柳市風,驛樓高倚夕陽東。往來千里路長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但見時光流似箭,豈知天道曲如弓。平生志業匡堯舜,又擬滄浪學釣翁。
------------------------------------------------------------------------------------------------
【清詩】
另清初著名的詩人,《聊齋》蒲松齡的友人,山東新城(今桓台)人王士禎(號漁洋山人)有一首五律,既是「五律」,便不同於「五古」,很容易校勘出詩中「滄浪」的平仄!
王士禎《息齋夜宿即事懷故園》五律:
夜來微雨歇,河漢在西堂。螢火出深碧,池荷聞暗香。
開窗臨竹樹,高枕憶滄浪。此夕南枝鳥,無因到故鄉。
王士禎,既不是楚地湘鄂人士,亦非姑蘇士子,而是齊魯北地男兒。順治十五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23歲遊歷濟南,邀濟南名士,會於大明湖上,即景賦秋柳詩四首,名動天下。
至於詩中的「滄浪」指的究竟與「漁父滄浪之水」、或姑蘇「滄浪亭」有關否?基本上不太容易看出,有待來人考證。
------------------------------------------------------------------------------------------------
【滄浪詩話】
最後,不得不提到論詩的一部重要著作《滄浪詩話》。
作者:嚴羽,字儀卿,一字丹邱,號「滄浪逋客」。
那這位「滄浪逋客」與《楚辭‧漁父》的「滄浪之水」,或蘇舜欽姑蘇「滄浪亭」是否有關?
當然無關!
嚴羽的號「滄浪逋客」,完全與自己的出身地、居所有重要的「鄉情」關連!
他是南宋人,約略生於寧宗慶元三年(1198),卒於理宗淳祐元年(1241)。
嚴羽終生不仕,大半隱居在自己家鄉,宅於福建邵武樵川莒溪,與滄浪水合流之處,故自稱「滄浪逋客」。
此一「滄浪水」便完全與《楚辭‧漁父》的「滄浪之水」,或蘇舜舜欽姑蘇「滄浪亭」八竿子打不著。
嚴羽的作品有詩一百四十六首、詞兩首。但最重要的著作是《滄浪詩話》,分五章:詩辨、詩體、詩法、詩評、考證。書後附《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闡述創作詩話的理論宗旨、背景和針對性,可視為自序。全書旗幟鮮明地反對當時以文字、議論、學問為詩的江西詩風,針鋒相對地提出「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的著名論題,強調詩人藝術思維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悟與興趣等特徵,如揭出「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等,對後世詩論中的性靈、神韻等說的形成有重大影響。
因為嚴羽在詩評論的重要地位,其故鄉至今仍有「滄浪水」,並在左近築偶一座名園號曰「熙春園」。園中有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俗稱「八角樓」。清雍正初年,為紀念南宋著名文學評論家和愛國詩人嚴羽而易名「滄浪閣」。閣在卲武市郊熙春山之東,俯臨富屯溪。
------------------------------------------------------------------------------------------------
【康熙字典】:
(1)《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正韻》:魯堂切,并音郞(ㄌㄤˊ)。滄浪,水名。《水經注》:水出荆山,東西流爲滄浪之水。 又康浪,水名。《廣輿記》:在靑州臨湽。 又浪浪,流皃。《屈原‧離騷》:「霑余襟之浪浪。」 又聊浪,放蕩皃。《揚雄‧羽獵賦》:「聊浪乎宇內。」 又浶浪,驚擾皃。《張衡‧西京賦》:「樛蓼浶浪。」 又博浪,地名。《前漢‧地理志》:「河南陽武縣有博浪沙。」 又樂浪,漢郡名,卽古朝鮮國。 又莊浪,縣名,屬平凉府。
(2)又《唐韻》:來宕切;《集韻》、《韻會》、《正韻》:郞宕切,并音閬(ㄌㄤˋ)。波也。水激石遇風則浪。 又鼓也。《孔稚圭北山移文》:「浪栧上京。」 又謔浪,不敬也。《詩‧邶風》:「謔浪笑傲。」《註》浪,意萌也。 又井名。《張僧鑒潯陽記》:「湓城有浪井。」 又姓。晉浪逢。
東漢汝南許慎《說文解字》:滄浪水也。南入江。從水良聲。來宕切。
(3)又《集韻》里黨切,音朖(ㄌㄤˇ)。孟浪,猶較略也。一曰不精要之貌。《莊子‧齊物論》夫子以爲孟浪之言。徐邈讀莽朗,向秀讀漫瀾。
------------------------------------------------------------------------------------------------
依據《康熙字典》第一說,做地名、「流皃」、「放蕩皃」、「驚擾皃」等,做平聲。
如用河洛話唸讀,音同《廣韻》:魯當切。
------------------------------------------------------------------------------------------------
【佩文詩韻釋要】
清乾隆年間進士、禮部尚書,湖北江夏人周兆基所輯的《佩文詩韻釋要》在《佩文韻府》和《佩文詩韻》的基礎上撰成,分韻一百零六,收字注釋均力求簡明,最便士子慣用,是清代流傳較廣的韻書。
其中下平〈七陽〉韻載道:
【浪】滄浪,水名。聊浪,放蕩皃。博浪。樂浪。莊浪,地名。漾韻異。
幾乎與《康熙字典》解說一樣,不過,我這句是「廢話」!
參照前後《康熙字典》、《佩文詩韻釋要》,鄙人才知道自己也唸了多年「白字」:「河南博浪、甘肅莊浪」之「浪」,原來都要唸「陽平」聲。
------------------------------------------------------------------------------------------------
【後語】
做這種「說文解字」的事很累!本來應該由當教國文的,或是如 維仁 詞長老師的,來做這種「解惑」之事。
下回,嗯,沒有下回了!
呵呵~痛快!

佩服詞長的才學與研究精神!
先讓我消化一下,有空再回。
我女友家中有況狀,或許將陪她回南部一趟,若如此,可能數日無法上網,他日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