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見樓蘭女子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文章風雲 » 2008-10-28 11:30 PM

找了《杜詩鏡銓》確實如此,然通「拚」較正確。
該詩註明「判」:普官切,正作拚。

關於平仄借用之法,個人認為偶一為之尚可接受,若作為通法則不可。
若用借聲,建議最好加註。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阿邦 » 2008-10-28 11:43 PM

銘予 寫:「判」,平聲,義與現在"拼"相近: 杜甫<曲江對酒>:"縱飲久判人共棄,懶朝真與世相違"


好奇查了一下,「判」果有平仄兩讀,還當屬十四寒呢。

《題報恩寺上方》方幹

來來先上上方看,眼界無窮世界寬。
岩溜噴空晴似雨,林蘿礙日夏多寒。
眾山迢遞皆相疊,一路高低不記盤。
清峭關心惜歸去,他時夢到亦難判。

《送瓊貞發述懷》張祜

送出南溪日,離情不忍看。
漸遙猶顧首,帆去意難判。
最恨臨行夜,相期幾百般。
但能存歲節,終久得同歡。


另初讀大作時,還以為號字作仄聲「號角」解,與歌字還對得比較工整。號若作動詞解,我倒不知「亡歌」作何解了。
閒人莫問廚房事,豬腳端來口水流
阿邦
會員
 
文章: 583
註冊時間: 2004-09-20 04:26 PM
來自: 雲深不知處

文章銘予 » 2008-10-30 02:39 PM

"歌"古時實多作動詞解,一例:曹操"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國亡方歌,意境才遠~ "亡歌"仍"歌亡"之倒裝,以"亡歌"對"怒號",實無問題.
銘予
會員
 
文章: 23
註冊時間: 2008-10-23 12:39 AM

文章風雲 » 2008-10-30 08:00 PM

大作之「歌」字與古人作品何關?其詞性之判別乃視其語詞而定。又倒裝之說根本行不通,「亡歌」無法對「怒號」。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銘予 » 2008-10-31 02:16 AM

鄙人不說倒字說倒裝等,確舉例不清~只是大家只是針對拙作格律,卻沒有對拙作的內容狠評,太過客氣,也想找多點回應而已.....

謝風雲詞長指教和解答,正常來說,「亡歌」一定是無法對「怒號」,鄙人當然知道,但有"借對"之法嘛~ "借對"之法很是簡單,"歌"當然是名詞,"號"可借其另一個意義而對,例如阿邦想到的"號角",這對"借對"那就沒有問題了,反令詩句對得靈活.

如相反亦然,正如前帖舉例,"歌"有動詞之義,"歌"當然可以借歌唱之意來"借對"「怒號」的「號」

懂詩詞之人也應懂,"借對"之外也有一項"借音",在此我不想再舉例,費口水了~

風雲詞長對格律嚴謹,確認真之年青學者.

謝謝對拙作回覆~
銘予
會員
 
文章: 23
註冊時間: 2008-10-23 12:39 AM

文章風雲 » 2008-11-01 11:20 AM

詞長編了一個奇怪又不通的解釋後又改口,證明詞長創作時根本沒想到用「借對」。若用「借對」解釋,個人認為「亡歌」對「怒號」仍有些牽強。
借對分為「借義」與「借音」兩種,在下七八年前就知道了,詞長可閱讀王力「漢語詩律學」p.168~170。

前面樂齋兄其實有評過內容,至於其他人不評,大概是因為知道詞長聽不進去,可能會找理由或用「戲作」二字帶過。(如新秀版中所言)

多謝詞長美言!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樂齋 » 2008-11-02 06:43 AM

由回覆中可知銘予詞長學識豐富。
其實對仗不工不見得是缺點,
如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感覺上就不是很工整,不過這仍是一副好的對句。
即使有古人為前例,然而,合不合格律仍是客觀的。
以李白為例,他有許多好作品本身就不是很合乎格律,
但不代表後人可以因此認為不合格律就是對的。
另外,
我先前曾妄評過銘予詞長的詩作內容,
但銘予詞長並未因而怪罪,
可見詞長的修養極佳,感謝!
<悅讀幽夢影十分鐘>,五南出版社,2013/05/25
樂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114
註冊時間: 2004-01-17 08:54 PM
來自: 樂齋

文章銘予 » 2008-11-03 09:02 PM

樂齋:

詞長過譽了."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流水對中見真情.
最後由 銘予 於 2008-11-03 11:19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3 次。
銘予
會員
 
文章: 23
註冊時間: 2008-10-23 12:39 AM

文章釣月仙裔 » 2008-11-03 09:12 PM

風雲版主上帖有言:

關於平仄借用之法,個人認為偶一為之尚可接受,若作為通法則不可。若用借聲,建議最好加註。

個人亦覺公道。

為學是自已終生之事,不一定非在學不可,有如錢賓四先生中學即輟,亦任教於多所大學,豈非滑稽?
有意無意?率性而已。
釣月仙裔
會員
 
文章: 59
註冊時間: 2008-10-13 09:18 PM
來自: 中臺大甲

上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6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