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敏翔 » 2002-12-14 10:21 AM
漫談『孤雁入群』
蘇軾、「廬山詩偈」乃悟道之詩,有三首。其一云: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未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誠按】:未或作不。這是一首押一東韻的七絕;『同』、『中』二字屬一東韻。可是第一句押的是二冬韻的『峰』;雖然一東,古通二冬韻,在擊缽比賽近體詩時是忌諱的。第一、二、四句,句末必須一韻到底,不能通韻。
『詩偈』『閒詠詩』是可以通融的,美其名曰『孤雁入群』。只有在首句可以借韻,若在第二句、第四句則不叫做「孤雁入群」。茲舉拙稿為例:
《邁入二千年 二首七絕》:三江
「千禧曙色滿春江,繡虎雕龍志未降。
五彩重光新世紀,中華復旦舊家邦。」(第一首)
『心靈世紀入禪窗,鐘響千禧一杵撞。
揭諦波羅僧揭諦,雙修福慧志無雙。』(第二首)
【誠按】:第一首原作「中華復旦舊家鄉」,『鄉』字在七陽韻,出韻故落選。第二首『窗撞雙』三字皆「江」韻,一韻到底故高中入選。
《上堂法語》惟信禪詩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蘇東坡的這首詩意,便是「未參禪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境界。
蘇軾、「廬山詩偈」,其二云: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依舊是「廬山煙雨浙江潮」而已。
蘇軾、「廬山詩偈」,其三云: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明日如何舉示人。」
這首意境更高妙,前兩句乃透示著:「翠竹黃花無非般若,風流鳥語盡是佛音」的意境。「清淨法身」即是「常寂光佛土」,只以眾生妄想執著,起惑造業,不能證得而已。假若能直下認取,立地承當:則塵塵剎剎,無一而非佛法妙用矣。
「夜來八萬四千偈」者:意謂:釋迦如來,大作夢中佛事。所說「八萬四千法門」:本來是在「無法可說」之中,而方便的「說而未說」。既然是「無法可說」「說而未說」,那麼還有何法「舉示於人」的呢?此正所謂:「向上一路,千聖不傳」之境。其實:「真實佛法,無開口處」。「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也實在無法度用「語言文字」表達的了!
【誠按】:何謂「孤平」?第三句「夜來八萬四千偈」就是:一個平聲字『來』,被三個仄聲字『夜、八、萬』夾著:犯了近體詩之大忌。偈體之詩,不在近體詩之列,並不忌諱孤平.。但這卻是一首千古傳頌的好詩。尤其是「起聯」兩句是非常高妙的「對句」。「廣長舌」對「清淨身」拗句甚妙;色聲相對。
一般詩人以為近體詩(絕句、律詩),起聯首句可押韻亦可不押韻。其實不然,據我觀察白居易的五律,首句若不押韻,通常都成對句:《古今律聯韻粹》:
(一) 除夜:薄晚支頤坐;中宵枕臂眠。(P. 24.)
(二) 題噴玉泉:泉噴聲如玉;潭澄色似空。(P. 27.)
(三) 南塘暝興:水色昏猶白;霞光暗漸無。(P. 34.)
(四) 天竺寺:錫杖登高寺;香爐憶舊峰。(P. 37.)
(五) 題報恩寺:好是清涼地;都無繫絆身。(P. 38)
(六) 晚歸早出:筋力年年減;風光日日新。(P. 56)
(七) 雙池:向晚雙池好;初晴百物新。(P. 67)
(八) 閑坐:煖擁紅爐火;閑搔白髮頭。(P. 69)
(九) 酬思黯戲贈:鍾乳三千兩;金釵十二行。(P. 73)
(十) 贈內子:白髮方興歎;青娥亦伴愁。(P. 75)其餘從略
袁枚、《黃鶴樓》:『萬里青天月;三更黃鶴樓。湘簾才手捲;漢水拍天流。
山影如爭渡;漁歌半入秋。深宵無鐵笛;空自泊孤舟。』(P. 32)
袁枚、《觀 瀑》:『天上從無海;空中忽有潮。橫飛珠萬點;高挂布千條。
映日光無定;終年響未消。我來嘗一勺;不負許由瓢。』(P. 30)
袁枚、《月下彈琴》:『明月照青琴,嫦娥似解音。』(五律首聯不對仗,必押韻)
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誠按:春,動詞,剩下。台語音伸勻的伸ㄘㄨㄣ。春若解為春天者皆非;全國唐詩翻譯,沒有一本正確的。看我怎麼翻譯:城池戰亂之後,蕩然無存,只剩雜草叢生,一片荒涼。)
杜甫、《收京》:『汗馬收宮闕;春城鏟賊壕。』(五律首句不押韻,必對仗)
杜甫、《遣興》:『干戈猶未定;弟妹各何之。』(五律首句不押韻,必對仗)
杜甫、《月》:『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五律首句不押韻,必對仗)
杜甫、《江漲》:『江發蠻夷漲;山添雨雪流。』(五律首句不押韻,必對仗)
杜甫、《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五律首句不押韻,必對仗)
杜甫、《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五律首句押韻,不對仗)
《白居易集、七律》:起句不押韻,起聯必成對句
(一) 眼暗:早年勤倦看書苦;晚歲悲傷出淚多。
(二) 曲江醉後:郭東丘墓何年客;江畔風光幾日春。
(三) 晏坐閑吟:昔為京洛聲華客;今作江湖老倒翁。
(四) 自詠:悶發每吟詩引興;興來兼著酒開顏。【三仄頭、近體詩很忌諱,古人無所謂。「興」字故意重複在七言末字與首字相連叫頂真】
《白居易集、五律》自詠:「鬚白面微紅,醺醺半醉中。」(首句押韻,不對仗)
《白居易集、七絕》:
(一) 高相宅:「青苔故里懷恩地;白髮新生抱病身。
涕淚雖多無哭處,永寧門館屬他人。」
(二) 夢 舊:「別來老大苦修道;鍊得離心成死灰。
平生憶念消磨盡,昨夜因何入夢來。」
(三) 廳前桂:「天台嶺上凌霜樹;司馬廳前委地叢。
一種不生明月裏,山中猶校勝塵中」
(四) 題峽中石上:「巫女廟花紅似粉;昭君村柳翠於眉。
誠知老去風情少,見此爭無一句詩。」
(五) 東樓醉:「天涯深峽無人地;歲暮窮陰欲夜天。
不向東樓時一醉,如何擬過二三年。」
(六) 長樂坡送人:「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東西接御溝。
終日坡前恨離別,謾名長樂是長愁。」
(七) 愛詠詩:「辭章諷詠成千首;心行歸依向一乘。
坐倚繩床閑自念,前生應是一詩僧。」
《奉天宮廿載宣道》:「遵行聖道遵先覺;啟發心靈啟後知。廿載宏揚神顯赫,奉天宮闕仰威儀。」(P. 45)此拙稿乃全國聯吟掄元之作,作於台北松山。
道合天人天合道;心存敬讓敬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