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馨罄齋居士 » 2006-07-20 07:56 PM
簡單的介紹一下“竹”的基本植物屬性:
竹类植物具有禾本科植物的共同特征,然而它在营养器官的外部形态,花和果实等生殖器官的结构以及生长发育规律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其独自形成一特殊类群。竹类植物在形态上的可分为秆、地下茎、枝、叶和箨、花和花序、果实和种子等。
1.竹子的地下部分
竹子的地下部分叫地下茎。地下茎是竹类孕笋成竹、扩大自身数量和生长范围的主要结构。来自于同一地下茎系统的一个竹丛或一片竹林,本质上是同一个“个体”,我们可以把地下茎看成是该“个体”的主茎,竹秆则是主茎的分枝。
(1)合轴型(或称“粗型”):地下茎仅由秆柄和秆基两部分构成,秆基上的芽直接萌笋成竹。它们一般不能在地下作长距离蔓延生长,新竹以细短的秆柄与母竹相连,如龙竹。但有的种类,秆柄可延长生长形成假鞭,顶芽在远离母竹的地点出土成竹,竹秆成散生状,称为合轴散生竹类。
(2)单轴型(或称“细型”):此种竹类的地下茎包括细长的竹鞭、较短的秆柄和秆基3部分。秆基上的芽不直接出土成竹,而是先形成具有顶芽和侧芽、节上长不定根,并能在地下不断延伸的竹鞭。其竹鞭的顶芽一般不出土成竹,其侧芽有的可直接出土成竹,有的又形成新的竹鞭。因此地面的竹秆之间距离较长,呈散生状态,并能逐步发展成林。具有此种繁殖特性的竹类称为单轴散生竹类。
(3)复轴型:兼有合轴型和单轴型地下茎特性的竹类称为复轴混生竹类。
2.竹子的地上部分
(1)竹秆:秆是竹类植物最重要的部分,从上而下分为秆茎、秆基、秆柄3个部分。
秆茎 为竹秆的地上部分,具有明显的节和节间,节间中空。节具二环,下为箨环,是秆箨脱落后留下的环痕;上为秆环,是居间分生组织停止生长后留下的环痕,常隆起成脊;二环之间的部分称为节内,其中具一木质横隔称节隔,其外着生芽或枝。不同竹种之间其节和节内及节间的形状和长度等常有显著区别。竹类植物节间的形状和长度变化较大,一般为圆筒形,呈绿色,但有的略呈方形,有的呈龟甲状。有的为紫黑色,有的为黄色或具条纹。沙罗竹节间较长,有70~80cm,最长100cm以上。
秆基 为秆茎的下部,通常位于地下,且常较秆茎为粗,由数节至十数节组成,其节间极度短缩粗状,节上长芽(称芽眼)、生根,有的竹种秆基上的芽可直接萌笋成竹,有的只能先形成细长的地地下茎,称竹鞭,再由竹鞭上的侧芽萌笋成竹。秆基上长有密集的须根。
秆柄 为秆基基部逐渐变细,且无芽无根的部分,与竹鞭或母竹相连。一般由10余节构成,长度几cm至十几cm,有的种类秆柄可延长达1m以上而成“假鞭”,如玉山竹属和泡竹属就有比较典型的假鞭。
秆的生长习性因竹种而异,一般可分为直立型、斜依型、攀援型和禾草型。
(2)分枝:竹枝由秆茎上的芽发育而成,是附着叶片的器官。竹类分枝类型各异,不同竹种常常具有固定的分枝类型,因此分枝类型成为竹类识别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一般将其分为下列四种类型:
一枝型 每节1分枝,有时上部几节可具3分枝或3分枝以上。
二枝型 每节具1粗1细的2分枝。
三枝型 每节具粗细相近的3枝,有时竹秆上部各节可成为5-7分枝。
多枝型 每节具多数分枝,分为:无主枝型、一主枝型、三主枝型。
3.竹子的叶和秆箨
竹类植物的叶器官有营养叶和茎生叶两种。
营养叶 即正常的叶,着生于末级小枝,由叶片、叶柄、叶鞘、叶舌和叶耳组成。
茎生叶 即“笋壳”,特称为箨或秆箨,是一种变态的叶,生于竹秆或主枝的各节,对笋和幼嫩的节间起保护作用。与叶相似,秆箨也相应地由箨片、箨鞘、箨舌和箨耳组成,一般无柄。
其实在同一竹秆上,秆箨的形态是逐渐发生变化的,在竹秆稍部最先端,秆箨几乎变成了叶。所以用动态的观点看,箨和叶是相对的。因此,作为竹种分类依据之一的秆箨,必须指明其着生的部位,一般选择竹段中下部的秆箨作为分类描述的依据。
4.竹子的花和果实
小花 竹类植物花的形态构造与其它禾本科植物基本一致,每个小花有外稃和内稃各一枚,相当于苞片和小苞片。
小穗 由1至数花及基部的若干颖片组成。颖片为小穗基部的苞片,一般仅2片,下面1片称外颖,其上1片称内颖,有时可为1片,多片或不存在。
花序 竹类植物的花,先形成小穗,再由小穗形成花序,即小穗是花序的基本组成单位。根据发生和形态构造的不同,竹类植物的花序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有限花序和无限花序。
果实和种子 竹果不开裂,仅具1种子。通常为颖果,有的为坚果和浆果状.
竹类的种子,不论颖果类或非颖果类,其种皮都很薄,一般仅1层细胞。颖果类的种子,由于种皮与果皮完全愈合而散失了一般种皮的形态和功能。
其他:一片竹林可能是由一棵竹子利用地下莖繁殖而成, 所以常會發生一棵竹子開花,整片竹林都會死掉, 就是這個原因。
竹子开花和遗传改良
竹子开花
竹子开花能够发生在许多水平上。从最小的水平来说,单棵竹子一支竹秆的一个分枝上就能产生花小穗。从最大的水平来说,覆盖数千平方米的整个竹林可能开花然后同时枯死。个别竹秆可能开花死亡而同时母株却生长完好,或者整个植株开花但是通过地下根茎再生恢复活力。
某些竹种开花有很好的记录,通常的开花间隔是几十甚至上百年,花后死亡,然后由种子长出幼苗再更新原株。其它一些种类时空上在会偶然开花,开花没有明显的外部特征。最后死亡部分存活部分。但是对大多数种类来说,我们并不了解其开花习性。还有甚至没有见过开花的竹种。竹子大量开花引起了很多关注,例如20世纪80年代冷箭竹就影响了大熊猫的生存;在印度东北部梨竹每48年开一次花引起了饥荒和环境退化。
竹子将要开花的两个表现:1)在开花前一年或几年竹秆量会减少;2)从叶基生出短小的叶片。这些都是即将开花的信号。当大量开花时,竹子通常会掉光所有的叶片,竹秆上挂满数千朵花。最大的竹子,如印度莿竹,它的一支秆据估计就有130万朵花。大型竹大概有100-200支竹秆,上面可能有2.5亿朵花并能产生几十顿种子。
大多数时候竹子开花都在“休眠”季节-干旱或是冷凉季,几个月后种子脱落,之后有的就死亡了。一个植株开花,可能会波及到整个植株,还包括能产生出新开花竹秆的根茎。
竹子花后不是都会死亡,但是如果结实太沉,那就很可能死亡。事实上,只是开花部分会死亡。当然,哪枝竹秆开花就哪支死亡,如果所有都开,那么全株死亡。
理论
人们提出了解释大量竹子开花要经多年间隔的三个理论:1)Janzen提出的掠食性动物饱食假设,表明竹子大量结实后,种子至少是保证掠食动物生存的一种方式。许多动物食用竹的种子,尤其是啮齿动物,还有野禽、野猪、大象和其它鸟类。开花结实由于能够提高掠食动物的繁殖力和迁徙力因此促进了它们数量的增加。如果产生的种子数有限,那对竹种可能是致命的,这是由于种子都不能存活下来,如果产生大量的种子,它们的数量超过了掠食动物的数量,那么其中一部分种子就能够存活。2)植物竞争理论表明在理想的环境下,竹子在其生长地点的营养生长占优势(在印度和中国一些广阔的林地中可见极好的例子),同时为了保持这种优势,进行大量播种并防止别的种类有生长的空间。3)由Keeley和Bond提出的火灾循环理论。这个理论表明开花的竹子大面积死亡增加了火灾发生的机会,并且火灾使它不再和别的种类有所竞争。
生态学家和林学家没有普遍支持某个理论,而且无论最初的原因是什么,对竹子生命周期所知最少的方面之一就是间隔多年再大量开花。
开花数据表:
开花数据表对不同竹种开花习性会给出详细的信息。
目前开花数据表列出以下种类:
印度莿竹
马甲竹
青皮竹
龙头竹
其它莿竹属种类
糯竹
丘斯竹种
马来甜龙竹
龙竹
Dendrocalamus levis
牡竹
Giganochloa levis
瓜多竹
梨竹
桂竹
毛竹
更小的刚竹属种类
大泰竹
另外:
基因
竹子有开花基因吗?许多人都认为它具开花基因-有大量关于竹子从其原生地被移植到遥远地方的实例,来源于母株的繁殖体也能同时开花。最近有个关于神农箭竹的实例,上世纪末神农箭竹被移植到欧洲和北美,90年代,该竹植株开花遍布整个欧洲。这些植株所在的气候和栽培条件、病虫害状况都不同,然而它们却同时开花。
这些令人感兴趣的现象表明控制竹子开花不仅靠外界的影响,也取决于内部机制-开花可能由基因活动的这种或那种方式所控制。开花周期固定-这个理由的数量证明了开花可能由基因作用导致,一旦竹子达到了某个年龄,原有的开花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但还缺少其它有效的论据。
这也不暗示着环境因子对开花没有影响,只不过控制因子-不论是否-很可能来自竹子本身。
阻止开花竹子死亡
你家附近、你的花园里或者你所在的州、省的竹子已经全部开始开花了,它们会死亡吗?
尽管普遍认为所有开花的竹子都会死亡,但并不是都这样。也有许多竹子存活的例子,甚至一些植株上整个竹秆开花后也能存活下来。一丛竹子的竹秆只有很小比例开花死亡,而其它都不会。
我们可以想到很多办法来限制竹子开花死亡的机会,尽管没有特别可靠的方法。部分原因是还不知道开花后引起竹子死亡的原因。
以下措施获得了成功:
在竹子开花时和花后大量施肥。大量施肥可能有一些积极作用,因为开花时竹秆C /N比会增加,尽管并没有显示出因果关系,但是表明竹秆的营养成分减少。结实重可能增加母株死亡的几率,更换进入种子中的营养物质可能是保证亲本存活的一个合理方法。然而,施肥可能导致母株产生新的竹秆,它们自身会开花死亡。
修剪开花竹秆至地面高度。开花竹秆可能死亡。如果一枝竹秆开花能导致别枝开花,所以移走开花竹秆对成丛竹子是有利的。虽然没有根据来证明这点,但是如果你怀疑不久
将会开花,这个方法还是值得一试的。
但如果两个方法都失败了,不要太在意,思考尽快获得种子开始更新恢复。
我们很乐意听到您关于竹子开花和枯死方面的经验。
诱导竹子开花
“想让竹子开花时就能使它开花吗?”,答案肯定是不可能。已经采取的措施包括烧毁竹子,并且它们要开花时,用别的一些方法如不浇水,不断修剪等控制开花。这些措施似乎在意外情况下比事先做好的效果更好-1992年,在香港托竹植株在山上处于野生状态生长,开花后修剪到距地面6英寸的高度,1995年不同的地点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它们周围其它没有被修剪的植株没有开花,并且观察到未来五年也没有开花。
中国云南报导烧掉一棵植株(牡竹属)能成功控制开花,但这不是一个可靠(或者安全)的办法。国际竹藤组织不推荐您采取该方法。
另一个越来越成功的办法是使用微繁殖。这种方法就是让竹子(通常由种子生长而来)生长在培养基中,通常6个月到一年后,其中一些肯定会开花。然而,种子产量是有限的,或者干脆就没有种子,并且花粉也不可用。
竹之民間習俗與傳說
在《莊子.秋水》篇中載: 「南方有鳥,其名鵷鶵(鳳凰)….非梧桐不止,非練實(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另《韓詩外傳》謂:「黃帝時鳳凰棲帝梧桐,食帝竹實」,均傳說鳳凰以竹子的果實為食。
相傳以前的爆竹是將竹子投入火中,以爆炸的聲響來驅鬼避邪,故有「竹報平安」之用語。而台灣民間求籤用的"擲筊",即是將竹根剖為兩塊新月形,分成正反兩面稱為"筊",擲時把筊投於地上,視其正反面以顯神明之意,而於廟裡抽籤所用的材料即為竹籤,其長度約一尺多,作六十支分別標上號碼,放於竹筒內,由人來抽,再依其號碼取書有籤詩的紙條,以解其所求。
台灣民間婚喪時,亦有用竹子為習俗用具,如結婚迎取時,將一塊生豬肉掛在有頭有尾帶枝葉的竹梢上,將此竹子綁在禮車上,傳說是為"祭白虎" 以避災禍,而有頭有尾的竹子象徵著白頭偕老,且以竹子有節代表新娘要堅守貞節。而據口訪所用的竹子,唯一不可用的是桂竹,因為桂竹有用於喪事時的 "招魂旛",以此旛來牽引亡魂,故婚禮時忌用桂竹,免招不吉之事(此非普遍共同性之忌諱)。
在江南的一些地區,認為竹子開花是饑饉或動亂的前兆,故有" 竹子開花,人要搬家" 之說。
信仰:
许多文化中,将竹子开花与自然灾害和饥荒的开始紧密联系起来。然而,并不存在开花与洪水或地震之间有因果关系的证据。我们只知道竹子开花会引起啮齿动物数量的增长,这是由于种子量突然增加使得它们迅速繁殖。消耗掉竹种子后,啮齿动物又转向别的谷物来源,例如储藏的谷类或仍长在田里的庄稼,由此而导致了饥荒。
1994年,中国华南带刺竹子大量开花正好和严重的洪涝灾害一起发生,媒体的许多报道将两个事件以因果关系联系起来。在印度东北部通常把竹子开花认为是厄运的预兆,带来饥饿和艰难的生活。来自阿萨姆邦的Bihu 歌曲提及竹子开花是坏运的征兆,带来了不好的收成和流行病。据说竹子开花时蟹、鱼和狐狸的数量也增加。1992年在米佐拉姆,滑坡致使大约100人死亡也被认为是由竹子开花引起的(1)。80年代后期在菲律宾北部阿巴尧省Schizostachyum lumampao 大片开花被归结为与几个月前发生的地震有关。显然,这仅仅是竹子大量开花和这个信念有关。
在印度东北部和孟加拉国,梨竹和马甲竹的生活周期都为48年。但这两个种类并不是同时开花:马甲竹在梨竹开花后18年才开。梨竹开花引起了名为“Mautam”的饥荒。1815、1863、1911和1959年发生在米佐拉姆。马甲竹开花引起了名为“Thingtam”的饥荒,分别发生在1785、1833、1881、1929和1977年。由于梨竹的果实更大,能给更多的老鼠提供食物,因此Mautam饥荒更为严重(2)。
臨時轉抄,只作爲參考。因爲時間關係,也未及認真整理清晰。抱歉得很。
讀書破空卷越路穿泊荒宇宙凝筆底乾坤鑄文章流水隨心去行雲便宜量引月歌白雪臨風唱清江 馨罄齋居士 張鴻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