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沐 寫:卷中久忘世間田,度曲吟詩寂十年。
未必匠心出造化,豈能妙意越天然。
吾参葱岭寻雪笔,汝染江南费錦箋。
欲把平生山水意,還從太白峪中眠。
五句按七律平仄譜格律當作「平平仄仄平平仄」,詞長詩作「吾參蔥嶺尋雪筆」其聲調為「平平平仄平
仄仄」,「出句」第六字應平用仄即為「拗」第六字,「可」於「對句」第五字(錦)「易平救轉」。→這種「出句拗,對句救」的方法,使一聯聲調調諧的方法,即為「雙拗」救法。
上述這一段,對於初學者,會遇到許多近體詩專有名詞,如「出句」、「對句」、「拗」、「救」、「雙拗」、「平仄譜」等等。心中也會有個疑問,同樣第五句與對照平仄譜不同調的地方,為何拗了出句第六字須於對句第五字救轉?而拗了第五句的第三字,卻不須救?
因此,不建議初學者在初提筆時就來「拗」與「救」;學任何事務初期皆屬「摸索階段」(詩題自為〈學詩有感〉),譬諸嬰兒學步,尚未踏穩腳步,即想疾走、或作「凌波微步」,彷彿學步邯鄲,最後都忘了怎麼走路,而要爬回家去。
另外,第六句「汝染江南費錦箋」是語言簡省過度之後變得生澀不通順;第五句「君參蔥嶺」亦有同樣問題。蔥嶺何事何物須參、可參?如果用了舊典,尚可會意,但此處便是不明。「汝染江南」四字亦同病。
有些東西作者自己體驗過的,只有自己懂,不能巴望天下讀者都是你的知音。所以文字簡省到七字一句的近體詩,在七個字裏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寫得「通順曉暢」。自己寫得不通順、嗑嗑巴巴的,然後再用數百個中文字去自我解釋,那不叫「詩」,那叫做「自圓其說」。
天沐 詞長以前應常在【詞萃】裏發表創作,「詞」有「詞譜」,用字平仄、語法、韻腳均有其規律,「近體詩」更為嚴謹。
此作七律〈學詩有感〉便有許多不合近體詩七律格律規範之處;詞長若有興趣,
可移駕至【新秀鍛鍊場】去試試身手,【新秀鍛鍊場】的版主都是浸淫詩詞曲律許久的老手,脾性也較溫文儒雅,能循循善誘,以「正確方法」教導,不出數月,當有動人新聲。
請慎重考慮;如果真想弄懂「近體詩」五七言絕句、律詩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