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新聞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文章壯齋 » 2007-01-18 02:13 PM

我當然知道姊姊沒有要他們兩人寫成白話文的意思,因為這兩首詩在創作路線上有相近之處。但相對的,路線不一樣的作品難道就不如白話文嗎?像拜讀姊姊的作品時,雖然覺得有些東西無法感應,但還是以一種欣賞的態度,理解這是另一種創作路線。就拿基因來比方,一個群體內一定要有不同基因的諸多個體。因為惟有維持基因的複雜度,才是群體延續的最佳保障,才不會因為某些特定的因素而引起覆亡。在古典文學史中的各流各派,攤成平面來看,不過是古典詩的基因在面對不同環境時的反應,這也是為什麼古典詩歌能延續至今的原因。所以我認為,維持不同的書寫路線,對於整個古典詩壇來說,比什麼都重要。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4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卞思 » 2007-01-18 07:40 PM

是的,我認同壯齋兄維持多樣流派與創作理念的觀點。
但是詩與白話文的差別並不只在平仄押韻這些形式而已,我會說有些詩不如寫白話文,是純就個人感受,作者似乎是以寫白話文的思維來創作詩,結果反受形式的侷限,而不能暢所欲言,當然可能是我自己對作者詩中含意尚未完全理解的關係。

另外,要申明一下的是,古典詩與白話文在我眼中並無孰憂孰劣之分,只有合不合適表達當下情感與思維之別而已。

甚至,我要說我很佩服壯齋兄,這條路必須有深厚的詩學與創作根底,我自認是沒那功力的。

之前所言或有率爾不敬之處,在此告罪一下。
微雪齋
許借冰心添綠硯,紅梅枝下荷鋤來。
卞思
會員
 
文章: 35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8 AM

文章芬陀利 » 2007-01-18 10:01 PM

年底忙歪了,好不容易也來湊個熱鬧 :lol:
在我這個把謅詩當做直抒胸臆的工具的界外人看來
詩是兼善普惠的
當做藝術創作~OK!
當做文字遊戲~OK!
用來諷世警時~OK!
用來揮灑才情~OK!
用來抒發苦悶~OK!
用來無病呻吟~OK!
用來打發時間~OK!
.................
偷懶一下,移錄小的我在1999年利用年假掰的一篇文中的一小段湊數 :p
(呵呵~~這可是工科生研究人工智慧的副產品,不是要撈過界呦!)

戊、近體詩蘊涵無窮
  歷來學者詩家對詩的蘊涵諸多讜論,本文作者遠不及也。有關意境、情感、文字結構、辭采、神韻、用典、背景等詩法及運用,在此不作拙論。謹淺論其意識活動及蘊涵的本質。
  人類的強大語言能力,乃是口腔聲帶結構與腦部語言、聽覺、視覺、情緒..等,長期互動演化而成的。而文字的產生則系圖形辨識能力與語言能力結合後的人為創造。其作用在記錄或表達腦部所意識到的現象與活動,而詩為其精魄。
  詩可以從簡單的描述單一事件;或記錄感官反應;或舒發情感;或表達思慕。也可以綜合眼、耳、鼻、舌、身、意,引經據典,調度時空,交融物我,極盡想像之能事,成就佳構。因此詩可以單純感人,也可以含藏萬端。詩人可以急中運慧,七步成詩,避開骨肉相殘的悲劇。也可「吟成一個字,捻斷數莖鬚。」心神運會,出入古今,縱橫東西,搜思竭腸,消磨漫漫長日,而不生煩悶之情,不造錯亂惡業,自得其樂。因此,只要感官意識所能觸及的,都可容攝於詩中,而蘊涵無窮。(節錄自拙作【從演化心理學談詩教與展望】/彰化社教館)
芬陀利
會員
 
文章: 2263
註冊時間: 2002-07-20 09:12 PM

文章壯齋 » 2007-01-18 10:31 PM

哪裡的話,難得大家有機會藉此說明各自的路線是件好事。我會這麼堅持多元書寫策略的保存,是檢討了中國的新文學運動與台灣的新舊文學論戰之後的感想。當一個文體無法做到,社會上各個層面的議題與需求都包含其中時,那就是那個文體衰敗、甚至是備受攻擊的開端。前人或多或少都輕忽了這點。所以不論精粗,我覺得在古典詩的大範疇中,必須先對各種不同的議題進行嘗試,看過所有嘗試的書寫策略之後,再來看看哪些策略是最有效的。(這也是我支持書寫社會議題,但反對政治議題的原因之一。因為政治議題只是社會議題的一小部分,但往往會讓人陷溺其中,無法擴及到更深度而多元的社會議題。)我對白話文也是沒什麼意見,但我更期待的,是召喚一個「大古典詩時代」的來臨。希望大眾不再對古典詩畏懼,認為是種可以相互共鳴的書寫。

至於芬詞長的大作,何時可以一窺全豹。
最後由 壯齋 於 2007-01-18 11:14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4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芬陀利 » 2007-01-18 10:57 PM

壯齋 寫: ....
至於芬詞長的大作,何時可以一窺全豹。

回壯齋兄的話
記得吳錦順老師說
我那篇文前半段還有些新意(我的專業嘛 ;-) ),他還喜歡
至於後半段嘛~~他說:就有點陳腔濫調了(他説得是,因為我不專業啦!)
呵呵~我節錄的這一小段是後半段的一小節 :oops:

其實也沒甚麼看頭啦~~
不嫌棄的話,下次雅聚我帶一本給您就是了 ;-)
 
芬陀利
會員
 
文章: 2263
註冊時間: 2002-07-20 09:12 PM

Re: 製造新聞

文章徐如茵 » 2007-01-18 11:55 PM

壯齋 寫:製造新聞
字氓莫覺勢中天(新聞台),
無賴妨民管見偏。
烽燧豈容輕易舉,
偽聞漫語有言權。


我是覺得一首在基本語感上不好的詩,
無論用多麼複雜的理論去解說都不能將它說得令人欣賞啦。
同意卞思姊姊的看法。
一日寫詩 終身寫詩
徐如茵
會員
 
文章: 111
註冊時間: 2006-03-12 11:00 PM

文章風雲 » 2007-01-19 12:59 AM

看大家討論得這麼熱烈,也來湊個熱鬧. 8-)
基本上認同壯齋兄[多元書寫策略的保存]之觀點.

且來說一說關於大作的看法:

製造新聞
字氓莫覺勢中天(新聞台),
無賴妨民管見偏。
烽燧豈容輕易舉,
偽聞漫語有言權。

一.首句有意要一語雙關,見作者巧思.
二.第三句應用周幽王位取悅褒姒而烽火戲諸侯之典故,說明不應隨便觸動警鈴.(應該是講這件時事吧?)
三.結句則頗為拗口,同意其他詞長的看法,感覺不夠自然.
四.個人認為要以時事入詩本來就十分不易,不好處理.

妄評尚請海涵囉~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壯齋 » 2007-01-19 09:18 AM

關於結句的問題,我想最主要是「語」跟「有」都是上聲的關係。最初的草稿是「偽聞漫唱自由權」,但後來考慮「自由權」太過寬泛了,才以「言權」來替代,當中就加了那兩字。或許可以換成原來的句子。

時事難作,但並非不能討論或修改,因為惟有經過群體的討論與修改,很多新的詞彙才能被納入群體中產生意義。只是應該說明哪裡可以修改或該如何修改,或是在同一個議題上能有其他什麼樣的表現,這樣的討論才會有意義,而不是一來就說這不是詩。(我想我在詩薈版上對詩友大作的回應,大多是從「如何修改比較好」出發的。)如此只是讓人加深,「風花雪月才是古典詩」、「句句用典才是古典詩」這類的刻板印象。

最近看了很多新文學運動與新舊文學論戰的資料,覺得對當時古典詩壇某些怪象的批評也不是沒有道理。專攻詠物、動輒唱和、一氣化三清、濫用成詞等問題,如今都還可以略見一二。但相對的在社會議題上,古典詩看起來是缺席了。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4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小普 » 2007-01-22 12:25 PM

閱覽討論,收穫良多。
壯齋詞長以形上論與反應論解讀古典詩的創作活動,不知有無專篇論述?可供深入閱讀。
大家討論的嚴格說來並不是什麼是詩的問題?而是什麼是好詩?多元書寫策略雖由議題擴展出發,但最後定然會衝擊既有的詩學語言(包括寫作、批評)系統,如何既保持古典詩創作題材多元的活潑與複雜性,又能挺立古典詩一貫的語言風格或主流傳統,好顯現其與有韻之文或其他文體的在寫作形式外的差異,以作出橫攝的體裁區別?要歸古人所云「稱體」與否的問題。如果泯滅文學體裁間的語言風格界限,或打破古典詩主流批評「雅俗」「深淺」價值階位?對古典詩的永續發展是否為正面的變化?
我只是就著壯齋詞長引發的思路,發抒個人寫作論學面臨的一些疑惑。有點離題了,詞長或有以教我?
文學非為逃世楫,敞懷觀照自溫柔
小普
會員
 
文章: 256
註冊時間: 2006-08-31 12:14 AM
來自: 臺北

文章壯齋 » 2007-01-22 01:59 PM

呵~再講下去就得轉到小講堂再開個題目去討論比較恰當了~
不過因為有些名詞是前面延續下來的,這裡先做個回應,待工作稍緩再另行討論~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若只想上追唐宋,那古典詩壇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否能其他的方向?這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若能將古典詩放在文學的範疇,甚至更大的藝術、社會的範疇來思考,就應能有其它的觸發。「形上論」與「反應論」可以看劉若愚的<<中國文學理論>>,那應該是本合適的入門書。

只要在時間籠罩的地方就有變動。台灣教改早期最大的問題就是屈服於家長的「家長」心態,希望小孩永遠保持小孩,課業不能煩重、考試不能太難、大學要容易進去,要把他們當成小孩來教,而不是要教他們成為大人。而這種「家長」心態並不只存在教改,這是漢文化裡的迷思。若變動是必然的,那與其去消解變動,不如去思考該如何去變動。有人想往東走,有人想往西走,有人想讓人保有往東往西的自由,這是多元的思想。雖然在漢文化的大一統思想裡,多元代表各流派間的鬥爭與殺伐。這種內耗的想法對事情並沒有幫助,倒不如各自去發展各自的脈絡,伺應世界多層面的需要,取得最大的範疇。

一個人的想像是有限的,這是從文學社會學出發的。思與言之間的吸納與再創造,同樣也需要群體中很多人的想像。為什麼有人說新文學才能表現新思想,那是因為加入新文學的群體,足以提供表現新思想的想像。就具體的人數來看,或許當時古典文學的知識份子還是比較多,但提供的現代想像卻遠少於另一邊。在此消彼長的狀況下,就是現在的局面。同樣的,我所能提供的想像也是有限的,要解決小普詞長的問題,得有更多人「真正」進入這個議題去發展出體系之後,才能去研討。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4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上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