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吳欽友 » 2005-12-08 10:29 AM
陳靄文 寫:舊緒曉霜知。新愁雨過時。
銜杯吞慷慨。下筆寫狂癡。
身世雲和月。心頭劍與詩。
初冬猶未雪。不敢怨春遲。
此恨繡衾知,
凝妝和淚時,
相思頻借醉,
斷念偶成癡
十里亭前月,
一行別後詩,
天涯無客至,
誰覺夜吟遲。
乍來寒雨晚來詩,
暝色殷勤一橐持 :mrgreen: ,
老興耽吟慚獺列,
新腔屢唾效蛛絲,
便宜綠蟻尋常醉,
縱使輕駒寸髮 :mrgreen: 馳,
歷盡江湖多永憶,
毫濡鬢白算相思。
:mrgreen: 《漢書‧趙充國傳》:「持橐簪筆,事孝武皇帝數十年。」顏師古注:「橐,所以盛書也。」
:mrgreen: 此聯落句原自「白駒過隙」、「六駒過隙」轉來。蓋宋育仁《說文解字部首箋正》云:「會意也,十髮為程,十程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度始於髮成於尺,班固說:尺也, 即矱。謂 矱也。至尺而度成,可以度量長短,故說尺,所以指尺規事也,周尺以八寸為尺,人長十尺謂之丈夫,人身以尺計者也。孟子,五尺之童。趙歧說,二歲半為一尺,故尺從尸,乙所以識,謂度人身每尺畢,輒乙其度,度物亦然。以為度之標識,古者聖人身以為度,故周制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為法,十髮為程,十程為分,分取於髮也,人手卻十分為寸口,寸取於手也,人身以尺計,尺從尸為識,尺取於身也,中婦人手,長八寸為咫,咫取於手也,人伸兩臂長八尺為尋,尋取於臂也,倍尋為常,八寸為尺,人長八尺為丈,合縱與橫為丈有六尺,故倍尋為常,常取於人之直體與橫體也,伸臂一尋為仞,與尋同例。」乃以「寸髮」與「尋常」作對。
「毫濡鬢白
掩相思」好像也是可以?
襄陽筆法得董北苑墨妙而縱橫排宕自成一家其入細處有極深研幾之妙得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