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疑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釋疑

文章惠超 » 2005-06-19 03:13 PM

上月徵詩時獻醜.詞宗有些疑問:

陟岵誰猶唱兔罝?伐檀吾自念蒹葭。毛詩不用騰牆護,兩度煙消字未差。
左詞宗評:末兩句不知所以。
右詞宗評:化用《詩經》篇名以構句,有巧思。三、四兩句詩意稍不明透。

其實那兩句是史實.秦始皇燒了許多書籍.尚書被孔子九代孫孔騰藏在夾牆裡.詩經則是靠記憶流傳下來的.文革又燒書.也有人在背誦詩經.上山(陟岵)下鄉的知青吟<兔罝>抒發報負.勞作(伐檀)時想念戀人(蒹葭).就是例子.

“吾”字原作“卬”.為了通俗改的.
惠超
會員
 
文章: 8
註冊時間: 2005-05-08 10:43 AM
來自: 山河市

文章卞思 » 2005-06-19 11:35 PM

多謝釋疑 :-)
微雪齋
許借冰心添綠硯,紅梅枝下荷鋤來。
卞思
會員
 
文章: 35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8 AM

文章宋民 » 2005-06-21 12:21 AM

孔騰夾壁藏書的典故,見於《千字文》。“漆書壁經”的後半部就是。現在的洋學堂,不再重視“三百千千”。大學的中文系可能又看不起這“小兒科”(宋民沒有親身經歷,猜測而已)。難怪兩位詞宗看了眼生。

至於竹帛成灰而文字無損,是大略的説法。“詩經”焚於秦火,凴記憶流傳。後來由毛萇整理的版本被視爲正本,稱“毛詩”。其中有六篇,標題還在,内容已經失傳了。凡讀詩經,應該都知道這背景。島内學者,可能是沒有想到文革,所以不明白爲什麽“兩度煙消”。
宋民
會員
 
文章: 27
註冊時間: 2004-11-25 10:59 PM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7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