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練劉天華二胡曲有感 "
搖紅燭影伴良宵﹐月夜悲歌慰寂寥。
欲賦光明翻舊樂﹐強消苦悶換新謠。
劇憐病骨無人問﹐終醉空山有鳥招。
今日閒居心落寞﹐獨絃聲裏動詩潮。
陳兄真厲害,十首名曲名字濃縮在八句之中,安排得又那麼順暢,佩服!
我只是中樂的愛好者,也拉拉高胡,主要拍和粵曲,或自拉自唱,自娛而已。不過我愛二胡音色,也搜集過些資料。據劉天華的兒子劉育和記載,他父親於1931年作《光明行》,並說:"外國人都謂我國音樂萎靡不振,故作此曲以證其誤。"
他寫《良宵》(初名《除夜小唱》),是在1927年與學生歡度除夕時即興作的。劉天華的一個學生金式斌撰文記載其事,文章發表於《音樂雜誌》上。當時劉天華除了任教於北大音樂傳習所外,又在女師、藝專教音樂。當年他創辦了國樂改進社,編輯音樂雜誌,可算是意氣風發之時,就在這年除夕,他和一班學生在家裏歡度良宵,那天晚餐"是歡笑的晚餐,大家都喝了不少甜酒,......主人和客人的微醺,使得烘托這一個佳節的氛圍也愈加濃厚。"後來劉天華說要做一個小小的二胡譜,就高高興興地一面拉,一面把譜記下。這樣一首名曲就誕生了。樂曲首五個音,不加裝飾音,表現出輕鬆隨意。整首曲的主題如曲名。我不歡喜把這首曲拉得太慢,這樣就表現不出那活潑開朗的精神,這首曲可算是劉天華作品中最歡快的一首。
《燭影搖紅》,作於1932年,是他最後一首作品,據他兒子說,這是首舞曲,但不是盡情歡樂的舞曲,情緒似歡場歌女,強顏歡笑,在華麗的激情的曲調中蘊含著悲憤。開頭的八度跳躍,似華燈一亮,就開展了一個紙醉金迷的晚晏。作者就在這一年,因在天橋收集鑼鼓譜,染猩紅熱而逝,死時37歲。(寫到這裏也不禁唏噓歎息!)
以上所說,謹作參考,當然作者創作一個作品時,心情是很複雜的,而且作品的情調也和作者性格境遇有關,所以,怎樣去理解和感受作品也是見仁見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