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婦不領公援街頭賣藝演奏梁祝被逐有感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文章李德儒 » 2005-06-10 08:23 PM

南絃 寫:回德儒詞長:香江現在離婚率高,單親家庭眾多,單親婦多求綜援度日,也有領了綜援又做兼職者,這都不能怪她們,要生活嘛。我只奇怪為啥要阻止那少婦賣藝,又不是賣什麼的。順帶一說香江男兒不用當兵。多謝詞長提醒"水"字重出。但要換字也不容易,因"流水"對"落花",不想變動它;而"江河水"又是一支曲名,也不能改,就算了吧。


正是江河水這首曲給我誤會。
此曲是寫一位新婚妻子,在結婚後丈夫給拉去服兵役,久無音訊,每天獨對江河之水。
李德儒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4428
註冊時間: 2002-02-25 11:34 AM
來自: 紐約

文章維仁 » 2005-06-10 11:35 PM

南絃 寫:
維仁 寫:
南絃詞長 寫:回應一絕:
演藝花都賺自尊  臨江哭宅恨難蠲
詩中不寫人遭逐  消息卻藏在末聯

首句疑為不慎出律,末句疑為不慎犯孤平.



謝謝維仁詞長,寫時隨意,也有點匆忙,明知末句犯孤平,但沒改。今改之。至於首句出律,是否指用了"元"韻?首句不是可用鄰韻麼?

是的,首句的確可以孤雁入群,抱歉!
維仁
版面管理員
 
文章: 4544
註冊時間: 2002-02-25 09:24 AM
來自: 台灣

文章陳靄文 » 2005-06-11 08:59 AM

各位詞長,「梁祝」是1958年陳鋼與何占豪所作,當時他們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這首小提琴協奏曲(Concerto)是採用越劇的素才,用西洋交響樂來演譯中國樂器,戲曲特色的藝術創作,可謂空前成功之舉,為中國音樂殺出一條血路。最早期擔任獨奏的是余麗拿和沈榕,她們是上海女小提琴家,我有一張沈榕的LP,樂隊是上海交響樂團。最重要的,是這作品雖然是寫中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用的是越劇的曲調,但它完全是跟據小提琴的性能,音域,音色,還有整個管弦樂隊的每一件樂器的音色,性能而度身創造,所以任何其他的樂器和型式來演奏都不能達到這首樂曲原作者的要求和效果,而且有效顰之弊。不是拉絃樂器的琵琶,柳琴,笛子,鋼琴固然是屬於亂套,即使是二胡,高胡,由於構造本身的不同,根本無法奏出原作者給小提琴發揮的要求,拉來玩玩,旋律動聽,可以,但不是這首梁祝。最簡單一例,胡琴只有兩條絃,弓在中央,怎樣拉和絃(Double Stops)呢?還有很多激情的地方是用琴弓狠狠地不斷從上而下,然後連拉四音,胡琴拉斷了線也是畫虎不成。在「逼婚」一段,代表封建勢力的西洋銅管樂,小號,長號,巴松管,法國號,排山倒海,金鼓雷鳴地重重壓逼小提琴,但中樂的高,中,低嗩吶,低笙出盡氣力,也無法達到陳鋼與何占豪的要求。還有他們用樂隊來模仿古箏,就比索性用古箏更有藝術和難度了。

同樣地,「旱天雷」,「平湖秋月」是給地道的高胡演奏的,鋼琴再高級偉大,也不能用來演奏。深諳二胡音色性能的劉文金,一首「三門峽暢想曲」是二胡劃時代的巨作,當年王國潼一奏成名,也絕不能用小提琴去拉,二胡僅得二絃,很多地方需要換把,引起一些滑音,反而成為樂曲特色的要求。他的二胡協奏曲「長城」,樂隊是用中樂隊,他根舉中樂器而寫,所以不能一對一的改用西洋管弦樂。

我們用中樂隊跟高胡演「梁祝」很多次,專業的人都很勉強。我拉中胡,有段跟高胡的對話,是好過癮。對,過癮而已。對不起,多言了,下次不敢。
陳靄文
會員
 
文章: 1608
註冊時間: 2005-02-14 11:02 PM
來自: Bloomington, Indiana

文章南絃 » 2005-06-14 12:58 AM

多謝陳靄文詞長的詳盡補充和意見。請詞長還要多多多言。
各種樂器有其獨特之處,本色不能取代,我甚有同感。但我聽的那兩張以高胡或以二胡演奏的梁祝也是妙到毫顛,相信其他協奏的都是西樂,而不是那些低嗩吶,低笙等。不過我還是同意以小提琴奏梁祝才是它的本色,好像高胡奏粵樂,二胡奏中國民樂,得其正音。

昔者外國人譏笑中國音樂萎靡不振,難登大雅,劉天華就寫了首"光明行",以證其誤。1930年德國人雷興(高亨唱片公司駐北京代理人)參加劉天華在北京的音樂會,想找中國音樂之病,結果他竟發現了一個罕見的人才。後來更與他灌製了兩張唱片。二胡與小提琴,我更愛聽二胡,因那種味更能沁入心魂。聊賦一律:

梵鈴四柱笑奚琴  格調低宜下里音
吟嘯雙絃風浪湧  哀號孤燕海天陰
華堂始領前行首  西客初嘲後動心
大樂寡聲終久聽  探湯紅日耀岡岑
南絃
會員
 
文章: 201
註冊時間: 2003-05-14 12:24 AM

文章陳靄文 » 2005-06-14 09:19 PM

詞長以絃為筆名,果然是絃樂的愛好者。一般來講,演奏是要按照原作者的作品為佳。說起劉天華,他是小提琴家,洋為中用,寫「光明行」,不僅針對中國音樂,也要把整個中國社會都振作起來。他到北京天橋向民間藝人尋譜,得熱病不治而終,三十多歲而已。我最愛拉的是「良宵」和「燭影搖紅」,前者寫出當時中國知識份子的苦悶和孤獨,後者寫出國運飄搖,開頭一個八度的大跳,像風「砰」的一聲把窗打開,吹得燭影亂搖。到此詩情欲動,勉強把他十首二胡曲入詩,匆匆塗鴉,聊答詞長知音雅意,班門弄斧了。

"夜練劉天華二胡曲有感 "

搖紅燭影伴良宵﹐月夜悲歌慰寂寥。
欲賦光明翻舊樂﹐強消苦悶換新謠。
劇憐病骨無人問﹐終醉空山有鳥招。
今日閒居心落寞﹐獨絃聲裏動詩潮。
陳靄文
會員
 
文章: 1608
註冊時間: 2005-02-14 11:02 PM
來自: Bloomington, Indiana

文章芬陀利 » 2005-06-14 10:43 PM

也來湊個熱鬧 :lol:

陳詞長對《梁祝》的評論令人印象深刻,多有省發
我在樂團屬彈弦部,對拉弦樂器所知極有限,本無以置喙
只是有點小小個人異見,或可商榷一二

廣義而言,任何一位指揮家、樂團(或演奏家),依原譜原配器所做的演出,也都算是一種再創作。因每人的詮釋方式與技巧都有其個性,個別樂器的音色及表演場地的殘響及音域反射特性也都不同....

至於不同配器的改編曲(尤其型制大異的),或可不必完全遵循原作者的本旨。若能考慮以新配器的特性來另發曲義,賦予不一樣的意涵,則為尚品,否則易淪為東施效顰!這不但考驗著編曲者的才情及演奏者的慧根,也印驗著聆賞者的識海...。
芬陀利
會員
 
文章: 2263
註冊時間: 2002-07-20 09:12 PM

文章陳靄文 » 2005-06-15 05:12 AM

多謝芬詞長的意見,原來詞長也是同好,我們樂隊的樂手不少來自台灣國樂團呢,音樂最令人開心過癮。我是玩中樂的人,以玩為主,一點淺見而已。我的淺見來自認為一個音符只是一個頻率,在全世界任何樂器上都震得出來,只要有技術,什麼東西都彈得DoReMiFaSoLa出來。所以劉詩昆用鋼琴演奏「十面埋伏」,余麗拿用小提琴拉「二泉映月」,馬曉輝用二胡演奏巴格尼尼的「無窮動」,湯良興用琵琶彈莫扎特的Alla Turca,黃安源用高胡拉「梁祝」,都很有表現力和韻味,雖然已經不是作曲大師當時腦子裏所構想的音色,文化,想傳達的訊息或講的故事,我也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我都聽得十分過癮。要討論的問題是,作品(特別是千錘百煉的經典,如五十年才有一闕的「梁祝」,不是廣東音樂的「旱天雷」"邊個話我傻"),是否應該按照編曲家或演奏家的個人意思來移植呢?為什麼幾十年沒有像「梁祝」的同級創作,反而一大批移植?而這些移植也不是Variations on A Theme,不外是用另外一樣樂器來奏而已。把現成的再造,與original的創作的價值又怎樣比呢?好不好,對不對,都不是我的能力可以斷論,更不是我想做的事,我只想學和玩,天天沒煩惱。
陳靄文
會員
 
文章: 1608
註冊時間: 2005-02-14 11:02 PM
來自: Bloomington, Indiana

文章芬陀利 » 2005-06-15 07:12 AM

陳詞長真是個性情中人

拜讀詞長的大作及高論,兩個字:爽快:lol:

呵呵~~小頑童與您另有通處ㄜ:EE背景 ;-)
芬陀利
會員
 
文章: 2263
註冊時間: 2002-07-20 09:12 PM

文章南絃 » 2005-06-15 11:55 PM

"夜練劉天華二胡曲有感 "
搖紅燭影伴良宵﹐月夜悲歌慰寂寥。
欲賦光明翻舊樂﹐強消苦悶換新謠。
劇憐病骨無人問﹐終醉空山有鳥招。
今日閒居心落寞﹐獨絃聲裏動詩潮。

陳兄真厲害,十首名曲名字濃縮在八句之中,安排得又那麼順暢,佩服!

我只是中樂的愛好者,也拉拉高胡,主要拍和粵曲,或自拉自唱,自娛而已。不過我愛二胡音色,也搜集過些資料。據劉天華的兒子劉育和記載,他父親於1931年作《光明行》,並說:"外國人都謂我國音樂萎靡不振,故作此曲以證其誤。"
他寫《良宵》(初名《除夜小唱》),是在1927年與學生歡度除夕時即興作的。劉天華的一個學生金式斌撰文記載其事,文章發表於《音樂雜誌》上。當時劉天華除了任教於北大音樂傳習所外,又在女師、藝專教音樂。當年他創辦了國樂改進社,編輯音樂雜誌,可算是意氣風發之時,就在這年除夕,他和一班學生在家裏歡度良宵,那天晚餐"是歡笑的晚餐,大家都喝了不少甜酒,......主人和客人的微醺,使得烘托這一個佳節的氛圍也愈加濃厚。"後來劉天華說要做一個小小的二胡譜,就高高興興地一面拉,一面把譜記下。這樣一首名曲就誕生了。樂曲首五個音,不加裝飾音,表現出輕鬆隨意。整首曲的主題如曲名。我不歡喜把這首曲拉得太慢,這樣就表現不出那活潑開朗的精神,這首曲可算是劉天華作品中最歡快的一首。
《燭影搖紅》,作於1932年,是他最後一首作品,據他兒子說,這是首舞曲,但不是盡情歡樂的舞曲,情緒似歡場歌女,強顏歡笑,在華麗的激情的曲調中蘊含著悲憤。開頭的八度跳躍,似華燈一亮,就開展了一個紙醉金迷的晚晏。作者就在這一年,因在天橋收集鑼鼓譜,染猩紅熱而逝,死時37歲。(寫到這裏也不禁唏噓歎息!)
以上所說,謹作參考,當然作者創作一個作品時,心情是很複雜的,而且作品的情調也和作者性格境遇有關,所以,怎樣去理解和感受作品也是見仁見智的。
南絃
會員
 
文章: 201
註冊時間: 2003-05-14 12:24 AM

文章維仁 » 2005-06-16 12:10 AM

芬陀利 寫:陳詞長真是個性情中人
拜讀詞長的大作及高論,兩個字:爽快

末學雖然完全不懂音樂,但是拜讀陳詞長有關梁祝協奏曲之高論,亦覺無比酣暢!佩服之至!
維仁
版面管理員
 
文章: 4544
註冊時間: 2002-02-25 09:24 AM
來自: 台灣

文章陳靄文 » 2005-06-16 04:33 AM

感謝各位容我在此妄言,也使我拋磚引玉,認識了很多好朋友,藝術是人類得天獨厚之處,但情長紙短,不想在此越講越遠,日後有機會再與各位討論、交換這方面的訊息。衷心謝謝南絃,維仁,芬陀利諸詞長的好意和美言。
陳靄文
會員
 
文章: 1608
註冊時間: 2005-02-14 11:02 PM
來自: Bloomington, Indiana

上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7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