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 題紫蘇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五律 題紫蘇

文章鴻賓 » 2005-06-10 09:55 AM

圃邊生瑪瑙,春夏采紅楓。苦意存枝內,芳魂寄腹中。
因陪魚味入,也把肉風融。今早烹煎餅,沈香別韭蔥!
鴻賓
會員
 
文章: 1157
註冊時間: 2003-10-07 09:22 AM
來自: 上海

文章卞思 » 2005-06-10 11:38 PM

以生活實事入詩,好精神!
但頸聯太滯,若能蕩開一筆,會顯得靈動些。
淺見供參 :-)
微雪齋
許借冰心添綠硯,紅梅枝下荷鋤來。
卞思
會員
 
文章: 35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8 AM

文章鴻賓 » 2005-06-11 08:33 AM

謝卞思,略改!

圃邊鑲瑪瑙,春夏采紅楓。苦意存枝內,芳魂寄腹中。
生鮮新味入,淡雅古風融。今早烹煎餅,沈香別韭蔥!
鴻賓
會員
 
文章: 1157
註冊時間: 2003-10-07 09:22 AM
來自: 上海

文章一方 » 2005-06-12 07:38 AM

紫蘇名本草,彩葉勝秋楓。
綠齒周邊外,丹心五內中。
驅寒螯蟹合,正氣藿香融。
茂悅猶堪賞,殊枝自鬱蔥。

近來迭見鴻賓詞長清新佳作,可喜 :lol:
謹敬和一首,請指教。
詩不厭多改
一方
會員
 
文章: 4234
註冊時間: 2004-02-18 10:35 AM
來自: 墨爾本

文章鴻賓 » 2005-06-12 10:46 AM

一方詞長從植物形態藥物性能談及,此處轉一段文字共享:
《紫蘇,值得推薦的風味調料》


● 白忠懋

作家汪曾祺是美食家,生前他遊泰山時住在那兒的一家賓館,吃過一些野菜,他很中意,其中有一款叫"炸蘇葉"。"蘇葉"即是紫蘇葉,它有野生,也可栽培,葉正面綠色,背面紫色。汪先生沒說到"炸蘇葉"制法,我從《齊魯烹飪大典》中發現"炸藿香",藿香跟紫蘇同屬唇形科,都是方莖,都可入藥,也都有芳香。它的制法爲:將其中部的葉洗淨,放入沸水中燙過,撈出用潔布控幹。雞蛋清打成泡狀,加精粉調勻,逐片下葉,入豬油中用微火炸黃,放入盤內,撒上白糖。看來,"炸蘇葉"也是這么製作的。

並非只有山東人才讓蘇葉入饌,湖北荊門人也喜歡吃它,如"涼拌紫蘇葉",焯後切段加精鹽、醬油、醋及麻油,拌勻即可。它對人體很有好處,可增強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還能潤膚明目。河南新縣爲適應城市人的飲食時尚(吃緣色食品),生産多種袋裝野菜,其中就有紫蘇葉,用它可製作"紫蘇肉絲"及"紫蘇鴨肝湯"等。它不但可涼拌、熱炒、作湯,還可作餡。

如有足夠的耐心,在觀看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時會發現有兩處大傘下挂著招牌,上書"飲子",傘下是張茶水桌。"飲子"是什么?杜甫有詩曰:"飲子頻通汗,懷君相報珠"。古人稱湯藥爲飲子。那么宋代汴京虹橋一帶賣的是什么飲子呢?據畫上有西瓜攤來推測,季節是在夏天,所售應爲紫蘇飲子或香薷飲子,它們可以防暑。如今也有"紫蘇飲",制法是:紫蘇3至5張,洗淨放入杯內,開水沖泡,加白糖。它在熱天飲用,可增食欲、助消化及防暑降溫,還可預防感冒及胸腹脹滿。其實早在漢代已在用它了--西漢枚乘在《七發》賦中介紹過"鯉魚片綴紫蘇"。到了宋代,台州上市蔬菜中有它。它可生食,明徐光啓說過:"葉可生食,與魚作羹味佳。"如今仍有人生食:紫蘇葉及梗切段,佐以其他調輔料,吃來別有風味。
吉林敦化滿族地區有一種小吃叫"粘耗子",是粘米麵加水揉成團,揪成劑,做成皮子,包上豆腐,外裹紫蘇葉,做成耗子形,蒸熟。由於有了紫蘇,吃來清香。紫蘇在此起著增香的調料作用。

紫蘇總是水産結緣。傳說古代有一名廚,所做的魚羹與衆不同,不但肉嫩可口,還極鮮香,令人百食不厭。有人暗中觀察,發現他做菜時總是放一些紫紅色葉子,可上桌時怕泄露天機,將葉子全撈出,於是他的秘密被傳播開來。看來紫蘇在魚羹中起著解腥增鮮提味作用,漢代《七發》賦中的"鯉魚片綴紫蘇"有可能魚片是生食的(周代已有魚膾,即魚生;東漢廣陵太守陳登便嗜食"生魚膾"),而紫蘇則用來增香去腥。日本人吃生魚片(原料爲金槍魚、鮭魚及鯉魚等)時把魚片放入盤中,再放蘿蔔絲、紫蘇枝、紫蘇葉和海草,在另一小碟中放醬油,把芥末、白蘿蔔末和紫蘇花放入醬油中作爲佐料,然後把魚片蘸著這種佐料吃。那蘿蔔絲及紫蘇葉、紫蘇花既有爽口去腥作用,也含清毒用意。這跟我國明代的"魚膾"吃法近似--要放蘿蔔汁、薑絲、生菜、胡菜,並澆以芥辣與醋。

日本學者伊藤武在《風味調料趣談》中提到紫蘇,說是對疲勞、感冒、咳嗽、口腔炎、腦貧血、食欲不振、痢疾、精神不安均有療效,很值得推薦食用。日本人所以對它寵愛有加,因爲它是"新建造神社的佛殿中散發出來的,清新的日本遍柏香氣"。日本人認爲它能使人的神經系統得到休息。紫蘇是日本代表性風味調料之一,它與義大利細面也很相配。他們在睡前喝杯紫蘇茶,精神會安定下來。上海松江九亭有個紫蘇葉種植基地,瞄準了日本這個有利可圖的市場,每一年向他們出口2億片紫蘇葉,創匯300萬美。

吃蟹時紫蘇有了用武之地:葉子加鹽及花椒,炒後研末,撒在蟹臍中,捆好,蒸熟,可解毒去腥。元代《飲食須知》說到食蟹中毒,可服紫蘇汁。清代《調鼎集》中說到蟹與柿同食會引起不適,服大黃、紫蘇、冬瓜汁可解。該書又介紹了煮蟹時加生薑、紫蘇、桔皮、鹽,大滾後即起。蘸用橙桔絲、薑粉與老醋。此外,剖魚入水,取以洗擦,不但解腥,其味尤美。
桂林有種小吃叫"喝螺",是把田螺用油、鹽、薑、酒急火爆炒,放入紫蘇葉、辣椒與豬骨,一起燜煮。廣東人愛吃禾蟲(即沙蠶):把它的漿擠出,加醋調勻,再加花生醬與南乳,蒸雞蛋,所用調料爲蒜蓉。胡椒與紫蘇葉。湖南有款名肴叫"子龍脫袍",它是以黃鱔爲原料,調料使用了辣椒、香菜、薑、醬油、胡椒,還有紫蘇葉。

過去,我愛去田野采草藥,所以與紫蘇是老相識。當它正反兩面都變成紫色時,使人想起了紅楓,我雖近視,但從遠處便能一眼看出。我挖起栽入自家庭院,主要爲了觀賞。以後我若見到,將多挖一些,仿效鄂、湘、贛等地的農民,種上它們,每逢做河、海鮮菜肴時,采點紫蘇葉放在裏面
鴻賓
會員
 
文章: 1157
註冊時間: 2003-10-07 09:22 AM
來自: 上海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47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