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壯齋 » 2005-03-29 11:35 AM
要解釋律絕易作之事,可說來話長。晚清科舉之競爭,前代罕聞。童生欲得功名以至進士者,首先須經縣、府、道三試成為附生,附生經多次科考、歲考,方可成為增生、廩生。附生、增生、廩生者,即前代所謂「秀才」也。若科考、歲考失利,即失其功名。廩生年資之長者,亦可成為貢生,俗稱「明經」是也。貢生不需參與科考、歲考,可長保其功名。而學道每三年皆須招集所轄之附生、增生、廩生、貢生,以詩詞、雜文考其課業,名曰「觀風試」。而諸生皆可參加科舉,以成舉人、進士。科舉之試,多以八股文為主。然前面所述之縣、府、道三試、科考、歲考、觀風試等,多考律、絕,蓋律、絕有定格,故晚清士子皆熟習二體。
若言臺灣特殊之處,蓋日治以後,舉人、進士多返大陸,留臺者多為諸生。此輩欲留漢文之命脈,多以所習授之晚輩,而以律、絕入手。中期以後,盛行擊缽之會,所作不外律、絕、詩鐘三體,亦以此體有定格,易於競技耳。《壽星集》中之文人,自幼即熟律、絕之體,故言易作也。
諸試與擊缽,皆定題、定時、定體,然不利於古體之創作。何也?一、古體不若律、絕定格,於試或有爭議;二、古體創作時間多半較長,於典試者不便;三、古體若無真意,焉可鋪陳其事?未若律、絕可品題而書,悠然而止。此余之陋見,還望先進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