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狂 寫:犁頭店人 寫:事實上向外國移植其風格進來而失去本國風味也並非良策,既然與他本國相似又何必出來觀光呢?如此何能振興無煙囪的產業。純樸的後山,即將因便利的交通加上人口的擠壓為金錢所污染,乃是必然。又如我們臺中大肆重劃,使許多傳統文化建築一夕消失,讓一些地方文史工作者扼腕不已。只有隨後抗爭申請保留,或踏在前頭作田野調訪查作記錄再匯集成書,但往往與時間賽跑。如果不如此台灣幾成沒文化的國度了。
既是「地方」,便該有「地方特色」以成地方文化。
便如同鳳梨酥口味,台北、台中搶成一堆,基隆還有一個更有名的李鵠記;以往各地的風味小吃、伴手禮,都要在原生地才有地方特有的風味。
現在,只要跑到台北「京站轉運站」,就可買到全台各地「特產」帶回家忽攏,假裝出差很累,黃臉婆才不管你公事包裏怎會有薇閣摩鐵的安全套件。
如果台灣3.6萬平方公里,從台北、走到宜蘭,再到台東、屏東,全台房屋都是「販厝」一個樣,即便都聘用李X原建築師作雲牆、紅瓦設計,在家裏開窗看到的都是一模數印,何須出門?
當全台都是「高樓大廈」一個樣,就乏味了。
宜蘭,有「宜蘭厝」。
臺灣今天會淪為沒有文化的地方,主要在於主政者的心態,凡事以中國為主要為中心。許多廟宇的梁柱凡有大正名,皆改為民國幾年磨平再刻斧鑿斑斑。古蹟動輒與與對岸比與日本人遑不多讓,臺灣的文化不被重視。就如重劃許多雕樑畫棟,不管有無人反對在多數人的蓋章同意下即與重劃,全數拆除夷為平地。有甚者發自拆償金,使一座被爭取為歷史蹟的建築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兇手是誰不言可諭。像某縣長拆掉既有歷史價值的煙囪,再蓋如福建的客家圓樓。更有一市長悍然拆掉既有古蹟改築新物說:再一百年也是古蹟。還有惠來遺址跟兵馬俑比者如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