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大照 寫:南風吹柳靨 , 北楫水流川。
牧笛飄歸曲 , 寒山鐘鼓傳。
你忘了詞性可轉
南風吹柳靨。牧笛飄歸曲。
南風對牧笛
吹對飄
柳靨對歸曲
北楫水流川。寒山鐘鼓傳。
北楫對寒山
水流對鐘鼓...當然在對聯或詩鐘上為一物對二物.嚴格上說不能對
川對傳...傳也可當名詞用
修辭學的「轉品」可不是這樣解的;如果大墩、打狗另有高人開山立派,沒拈香跟拜過。
稱「轉品」者,又名「轉類」;行文有意將某一詞類(詞性)的字詞,轉作另一詞類(詞性)的字詞來用,稱「轉品」。
《論語‧述而》:「曲肱而枕之。」的「枕」字,《說文》釋「枕」字曰:「臥所薦首者。从木冘聲。」文中所謂「者」字者,代表這個字的原意是個名詞;但在《論語‧述而》:「曲肱而枕之。」中的「枕」字,卻是「名詞」做「動詞」用;這種行文(者)特意把原為名詞的字詞「枕」借用為動詞的「枕」,才叫做「轉品」。
類似這種轉品的字,在韻書裏,同一字會歸屬在不同的韻部;如做「名詞」用的「枕」字歸入【上聲26寢】韻,做「動詞」用的「枕」字歸入【去聲27沁】韻。
古代對「動詞」、「名詞」的分野不是很清楚,《詩韻合璧》在詞註後解釋「枕」字分韻不同說得倒是很妙:「寢韻實用,此處(沁韻)活用也。」除此之外,字詞尚有「動」、「靜」之分。
再說一個古籍上的例子,會比較讓人一目瞭然:漢‧劉向《說苑‧貴德》:「春風風人,夏雨雨人。」
文中第一個「風」字,平讀做「方馮切」讀如「楓」,做「名詞」用;第二個「風」字,去讀做「方鳳切」讀如「諷」,做「動詞」用。
同樣的,文中第一個「雨」字,上讀做「王矩切」讀如「羽」,做「名詞」用;第二個「雨」字,去讀做「王遇切」讀如「芋」,做「動詞」用。
「轉品」是作者有意、特意轉變詞性用法而為。 原作?看冇。
若解詩籤者,強為曲解以符己需,謂之「石更車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