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捷生 寫:似乎是每聯起句不必太拘泥。是否如此請方家點撥。
最早提出「孤平」一詞的清代學者李汝襄,便提出老杜一首五律〈玩月呈漢中王〉指出
首句「夜
深露氣清」,在其旁標出「孤平」所在。其句式為用韻句「仄平仄仄平」。詩例後註曰:
「孤平為近體之大忌,以其不叶也。但五律近古,與七律不同,故唐詩全帙中,不無一二用者,然必借拗體以配之。此在古人故作放筆,非無心也。若不察而誤用,失之遠矣。」
唐‧杜甫〈玩月呈漢中王〉
夜
深露氣清,江月滿江城。浮客轉危坐,歸舟應獨行。
關山同一照,烏鵲自多驚。欲得淮王術,風吹暈已生。
首句:「夜深露氣清」之「深」字「孤平」;符合王力五言孤平句式:「仄平仄仄平」。
三句:五言仄起出句拗第字三字,對句第三字易平救轉。(雙拗)
在唐代近五萬首詩、詞(詩餘)中,發現唐人某些近體詩的首聯格律並不十分嚴謹,但關於「孤平」乙事,其例數雖不是如已故北大教授王力所言僅有兩例;故從清代李汝襄
發明「孤平」一詞以來,以及他所舉的杜甫〈玩月呈漢中王〉乙例:首聯(無論是首句或次句),依後世愈趨嚴謹的詩律言,
只要是「入韻句」,「孤平」仍是得避免的。
其餘,煩請參考鄙人對「孤平」的一知半解:
viewtopic.php?f=6&t=24481viewtopic.php?f=6&t=24481&start=44【附錄】
唐人近體詩首聯不甚嚴謹者,舉五例說明;本意不在說明此為通例,僅作參校之用:
例一、
唐‧齊己〈寄無願上人〉
六十八去七十歲,與師年鬢不爭多。誰言生死無消處,還有修行那得何。
開士安能窮好惡,故人堪憶舊經過。會歸原上焚身後,一陣灰飛也任他。
齊己為唐代三大詩僧之一,此詩首句七言皆仄,格律類古。但後續二~八句皆符格律。
例二:
唐‧李郢〈友人適越路過桐廬寄題江驛〉
桐廬縣前洲渚平,桐廬江上晚潮生。莫言獨有山川秀,過日仍聞官長清。
麥隴虛涼當水店,鱸魚鮮美稱蓴羹。王孫客棹殘春去,相送河橋羨此行。
首句類古,僅第三、六字作仄聲。
例三:
唐‧白居易〈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首句格律不嚴,「新」字
夾平。
「一」字重出,在唐人看來也不是多嚴重,後世詩律愈趨嚴謹。(「二月二日」不計,詩題也。)
例四:
唐‧崔櫓〈春日即事〉
一百五日又欲來,梨花梅花參差開。行人自笑不歸去,瘦馬獨吟真可哀。
杏酪漸香鄰舍粥,榆煙將變舊爐灰。畫橋春暖清歌夜,肯信愁腸日九回。
三句:七言平起出句拗第五字,對句第五字易平救轉(雙拗);亦當句自救。
首聯幾無格律可言,次句七字皆平。
例五:
唐‧杜牧〈送李群玉赴舉〉
故人別來面如雪,一榻拂雲秋影中。玉白花紅三百首,五陵誰唱與春風。
起句三夾平:人、來、如。
唐人近體詩首聯格律不甚嚴謹的例子不算少,今人若據此敢言可以不按格律寫詩,那他的名氣及詩才,必遠邁上舉唐代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