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余英時先生為汪精衛《雙照樓詩詞藁》箋釋本序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讀余英時先生為汪精衛《雙照樓詩詞藁》箋釋本序

文章孔捷生 » 2012-06-07 09:51 PM

死士堪憐未死時,百年猶誦引刀詞。
原來題柱足青史,何必負囊棲別枝。
浪過崖山祠孰在,羊迷魏邑路多歧。
最哀雙照樓頭月,不向東南半壁移。
(寫於2012年初夏)
孔捷生
會員
 
文章: 465
註冊時間: 2012-05-01 01:03 AM
來自: 美國

文章張大春 » 2012-06-07 10:25 PM

且效蘇子瞻「但恐桃杏不敢當耳」之句:只怕汪氏當不起如此佳作。
張大春
會員
 
文章: 1061
註冊時間: 2006-12-03 12:08 AM

文章孔捷生 » 2012-06-07 10:57 PM

多謝張詞長賞。
孔捷生
會員
 
文章: 465
註冊時間: 2012-05-01 01:03 AM
來自: 美國

文章孔捷生 » 2012-06-21 09:27 PM

讀汪精衛《雙照樓詩詞藁》
一去精禽念在茲,焉知此木採南枝。
白鑲皮相原非馬,赤入鰭鱗亦繞池。
未取藍田空玉璽,先遺斷蓆委丹墀。
狂歌誰復橫燕市,銼骨亭西已鹿麋。

寫於2012年夏
孔捷生的个人空间
http://www.jintian.net/today/?11088
孔捷生
會員
 
文章: 465
註冊時間: 2012-05-01 01:03 AM
來自: 美國

文章楚狂 » 2012-06-25 04:32 PM

久不來,錯過些帖子,在此補回。

自隋代開科舉取士,至唐代大行。
唐人考科舉,主要分兩科:明經與進士。
明經科考經學和時務策,在古代「學問」幾乎是士族壟斷的禁臠,以藏書和師承之故。進士科除經學、時務策以外,還要加考「詩賦」;後因則天武后有意抑制李唐宗室和制衡善考明經科的士族,特別重視進士科選才。到了唐武宗,下詔凡進士科及第者稱「衣冠戶」,享稅役之優待。因此衍變到後來,明經科易、進士科難,遂有唐諺云:「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唐代進士科考「詩賦」,便有官方制定的韻書做為賦詩的依據,否則「中國那麼大」,閩粵嘵嘵、燕趙呶呶、齊魯咻咻,真是不知伊於胡底。
最早的韻書,可能是隋代的《切韻》,唐開元年間孫愐所編的《唐韻》便是依《切韻》而編的增修本。北宋的范鎮在《東齋記事》中提到:「自孫愐集為《唐韻》,諸書遂廢。」
因此,《切韻》、《唐韻》可能係隋、唐兩代作詩的依據韻書。

宋代科舉,策論和詩賦並重,詩韻初期依的是《大宋重修廣韻》,後以「繁省失當、有誤科試」,而於仁宗朝改頒《禮部韻略》。
南宋山西平水人劉淵,刊書刻行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和另一位金朝山西平水書籍(圖書管理印刷官員)王文鬱的《新刊韻略》一致,除了「拯韻」與「迥韻」是否合併,各為107韻、106韻。
而《平水韻》這個名詞,係元代陰時夫著《韻府群玉》定名106韻的版本為「平水韻」。明代以後文人則沿用106韻,成為此後近體詩用韻的重要依據。。

以上這些資料,整理自網路,請參考。若有訛誤,係我抄錯。


清代科舉除了作制藝(八股文)外,還考試帖詩。《佩文詩韻》便是清代科舉用的官方韻書,士子進考場作試帖詩,必須遵守這部標準韻書的規定,和宋代的《禮部韻略》差不多。


在唐代,進士考試可以在考前公開推舉,稱作「通榜」。應考舉子,常將自己的作品送給朝中有文學聲望的人看,希望通過他們宣揚自己的名譽,甚至推薦給主考官,這就是「溫卷」。

如唐代詩人朱慶餘(朱可久)有一首七絕,收入《唐詩三百首》,請參考:
唐‧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案:三句為七言仄起出句拗第六字作「單拗」。)

張水部,就是當時水部(工部四司之一)員外郎張籍。擺明了,這是朱可久在應考進士科前與主考官水部員外郎張籍打交道的「溫卷詩」。
張籍收了之後,回和他一首: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兩個人都在打雙關。

不過這是唐時的風氣。若在清代以後,這不免有典試官與考生「買賣關節」的嫌疑,更甚者是房師幫舉子改出律錯別落韻字,若在康雍乾之世,會鬧出科場大案的。


話說回來,宋代以後,不管是時人,還是今人,作「近體詩」因為有嚴格工整的格律以及用韻限制,押韻應依《平水韻》或《佩文詩韻》為之。通詩一韻到底,若「飛雁入群」、「飛雁出群」、「轆轤體」、「進退格」借用旁韻、鄰韻,皆非正統,偶為可也,但宜標明。若用於詩詞競賽,未之聞也。

至於詞長所提到的《詞林正韻》,係清代蘇州戈載所輯,作為「填詞」(宋詞)的用韻依據,詞牌格律則依《欽定詞譜》為準。
兩種韻書,各有所用,有大不同。

網路上有許多詩韻下載可用,不過還是同樣一句話,人工輸入難免有差池,請慎用!(若在海外,Google應可搜尋到其他適合己用的版本)
例如:
《平水韻): http://djes.tyc.edu.tw/~folk1116/folk/seek.htm

《佩文詩韻》: http://home.educities.edu.tw/f5101231/word1.html


另有【中華詩韻速查表】可檢索自己詩句用字平仄、用韻,惟敬請慎用、明辨!
【中華詩韻速查表】 http://www.chinese-artists.net/poem/default.htm


[更正]更正一個錯別字,誤把朱可久詩的第二句:「舅姑」之「舅」誤為「舊」,一笑!
最後由 楚狂 於 2012-06-25 10:19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孔捷生 » 2012-06-25 09:44 PM

楚狂詞長學問深不可測,佩服。平水韻在下自是研讀過,也知曉科舉以此為尺度,持之甚嚴。竊以為,今人已不考科舉,即便前人,不趕科場時也時有率性之作。今人(不獨區區在下,很多時人均取詞林正韻入格律詩)所寫的時韻近體詩,其實也並非顛覆,因為前人已有例在先。除上次抄錄的幾首,還有下面一些。其間僅宋代艾申《疏山》屬進退格,其餘均自成一格。以上僅係一孔之見,純屬探討。望楚詞長不要見怪。
唐代李洞《聞杜鵑》
萬古瀟湘波上雲,化為流血杜鵑身。長疑啄破青山色,隻恐啼穿白日輪。
花落玄宗回蜀道,雨收工部宿江津。聲聲猶得到君耳,不見千秋一甑塵。
(用真韻、文韻、元韻)
宋 代 艾性夫《留城》
夜半辽东白鹤归,旧来巢处立多时。门关落日千家静,旗颭秋风万马嘶。
文堰石台空有谶,画堂翠幕更无诗。悠悠往事俱尘土,只有寒流是古溪。
(用微韻、支韻、齊韻)
宋 代 白玉蟾二首《别李仁甫》
君向星江结草庐,我来抵掌笑相於。三盃碧液涨甆盏,一缕青烟缠竹炉。
剑舞春风花烂熳,琴弹夜雨竹萧疎。明朝拄杖知何处,猿叫千山月满湖。
(用魚韻、虞韻)
《黄岩舟中》
落船明月浸虚空,绿净无痕夜气浓。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白蓼风。一点渔灯依古岩,断桥垂露滴梧桐。
(用東韻、冬韻)
宋 代 艾申《疏山》
夹道苍松六月寒,尘埃只隔白云间。重游恰是十年后,往事空惊一梦间。
杰阁漫夸新卜築,危亭不似旧跻攀。凭谁说与矮师叔,投老求分一半山。
(用寒韻、刪韻)
清代 易順鼎《詠水仙》
万古红情一见销,袜尘钗露夜同飘。十三行写洛神赋,廿五篇吟湘客骚。
沅水雁归秋欲雨,海山人去月无聊。仙魂也共梅花冷,愁向蛮江拾坠翘。
(用蕭韻、豪韻)
現代,洪传经二首,(洪传经字敦六,号还读轩主,晚年又号盾叟,安徽怀宁人,一九零六年生。)
《書憤》有兒有女竟成孤,無米無柴悵索居。物外親交皆斷絕,胸中丘壑早荒蕪。
南冠重比當山石,微命輕於覆轍魚。誰敢挺身分皂白,太陽萬歲日高呼。
(用魚韻、虞韻)
《述怀》疏狂无意逐功名,舞舌川湘又楚秦。 学汇中西空自许,言非理则不相因。那知以此遘忧患,竟为多言犯要津。 甚矣书生无一用,未能权变且谋生。
(用庚韻、真韻)
孔捷生的个人空间
http://www.jintian.net/today/?11088
孔捷生
會員
 
文章: 465
註冊時間: 2012-05-01 01:03 AM
來自: 美國

文章楚狂 » 2012-06-25 11:06 PM

鄙人所知、所學,只來自一個「勤」字。
加上「多疑」,不免於「不疑處有疑」。幸好無「善猜」,故多友、多聞。


唐代李洞的〈聞杜鵑〉七律,出自《全唐詩》第七二三卷,韻腳用了「雲」、「身」、「輪」、「津」、「塵」五箇韻腳,除了首韻「雲」屬【上平12文】韻外,「身」、「輪」、「津」、「塵」皆屬【上平11真】韻,此乃「飛雁入群」格。在《全唐詩》裏尚屬多見,以首句原可不押韻,故借鄰韻是允許的。(該詩並未押用13元韻)

至於詞長所列宋代以後的作品,暫且存參,尚未及細讀。

國民政府原於1941年雙十節頒佈《中華新韻》,這可就好玩了,都不科舉、考試帖詩了,要個依照北京話編訂的《新韻》做啥?
寫抗敵歌?寫兒歌?
寫新詩?新詩都沒一定格式了,哪處押韻,何時斷句,存於作者一心。
至於人民政府頒的新韻,隨便吧!

我在大陸認識的一些詩友,也跟我抬槓過,《平水韻》難搞!
就因為「古典詩」有「門檻」── 平仄格律以及平水韻,再加上無「科舉制度」獎掖,因此比起唐、宋,甚至明、清,不免有點式微,有點曲高和寡。
但不能因為有「門檻」,有人跌跤了,還嫌堂奧深邃不可親近。


那就請大家問問自己,何苦自陷這個「窠臼」?
現在這個社會上,網路如此發達,資訊流竄的速度超乎想象,各式各樣自由書寫的載體這麼多,可以天馬行空隨「性」塗鴉,何苦要碰「近體詩」?
如果你在地下鐵遇到有人「口占一絕」,那一定是「妖」!

傳統,有其清典、雅馴,可不是RAP之類可取代的。

便如同,在台灣的歷史博物館裏尚保留兩片「熹平石經」殘片,老共認為腐舊、頑固的,要破壞、摒棄、打倒的,在臺灣,我們尊重、典藏!
臺北故宮博物院裏展覽蘇東坡的《赤壁賦》真跡,那是我年少的最愛,至今尚可朗朗背誦。
站在古人嘔心瀝血的創作之前,才感覺自己藐小;但我可以透過古人的創作,與其神交!

這一點,恐怕是大陸文化大革命之後所產生的嚴重斷層。對佔絕大多數的人民,站在古碑、楹聯之前昂首,卻不知所云。面對滿地的善本書,卻有如一堆草紙。
比起橫行天下的「简体字」,我覺得「正體字」真是美!美得有邏輯!

因此,用正體字寫近體詩、押《平水韻》,我們尊重「傳統」。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孔捷生 » 2012-06-25 11:45 PM

楚詞長說得很中肯有理。受教了。
然覺得平水韻難搞和堂奧深邃不可親近者,多為未窺門徑或如楚公所言是文革斷層所致。但對於大陸許多已登堂入室而仍違平水韻者,卻是另一個問題,有拓寬突破之意,當然如何看待這類作品,就見仁見智了。
就敝人而言,也主要循平水韻,有時卻不依。畢竟不是在下獨創,而是前人時人皆有之。一孔之見,見笑。
孔捷生的个人空间
http://www.jintian.net/today/?11088
孔捷生
會員
 
文章: 465
註冊時間: 2012-05-01 01:03 AM
來自: 美國

文章孔捷生 » 2012-06-26 01:00 AM

貼上去年拙作幾首請楚狂詞長指教。最後一首沒有依平水韻。
另“紅歌未落虞歌起,幾處夷王哭逝騅。”二句,指的是北非中東的夷王,薄侯當時尚如日中天。孰料一語成讖。

東土之東
風雲變易繞周遭,敢為窮藩惜羽毛?
求劍何妨舟逆水,燒衣亦共子同袍。
膝前阿斗廢耶立,天下梟雄君與操。
唇齒邊庭多戰骨,空埋龍血在深壕。
茉莉花
朔漠禱聲連戍笳,西潮半勺只蒸沙。
胡楊堪繫胡駝驥,二月偏開五月花。
人面不知何處去,獅身猶剩片雲遮。
試觀明夜磧堆上,新月如鉤照别家。

龍戰於橋——仲夏聞溫州動車事
雜王霸道貫雷鞭,夜策長車探九泉。
但使龍文驅虎脊,已屠桀犬祭堯天。
擁橋紅藥迷凝血,及旦殘鰭自躍淵。
今又著民朝聖闕,未容歌哭向荒煙。
註:龍文、虎脊為古之神駒。

渝州二首
(聞渝侯領唱紅歌、撰紅短信、設紅色電視頻道、首創以紅色經典治療精神病。猶記魯肅言:鳳雛龐統非百里之才也。)
其一:一麾出守
傾城高詠勢如何,徙鱷賢章豈在多。
莫謂豪門蔭虎子,寧輸地利兌人和。
故侯應愧出師表,我馬聽馳落鳳坡。
逕取魏延斜谷道,偃旗披雪渡黃河。
其二:禮樂教坊
禮樂教而時習之,桑間濮上共塤篪。
巴山已靖巴人曲,心病還須心藥醫。
百里郡城非鳳邑,五朝基業繫麟兒。
紅歌未落虞歌起,幾處夷王哭逝騅。

辛亥百年祭
立憲炎言託幼君,御爐香待十年薰。
爭知紫闕宜藏璽,誰向秋風勸徙薪。
錦瑟宮絃翻羽調,牙旗左袒到前軍。
浣溪曾照東鄰女,又遣蘆花笑效顰。
最後由 孔捷生 於 2012-06-30 01:39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孔捷生
會員
 
文章: 465
註冊時間: 2012-05-01 01:03 AM
來自: 美國

文章風雲 » 2012-06-26 01:05 PM

孔捷生 寫:楚詞長說得很中肯有理。受教了。
然覺得平水韻難搞和堂奧深邃不可親近者,多為未窺門徑或如楚公所言是文革斷層所致。但對於大陸許多已登堂入室而仍違平水韻者,卻是另一個問題,有拓寬突破之意,當然如何看待這類作品,就見仁見智了。
就敝人而言,也主要循平水韻,有時卻不依。畢竟不是在下獨創,而是前人時人皆有之。一孔之見,見笑。


首先歡迎孔詞長蒞臨雅集!
有部分人突破平水韻,我們給予尊重,畢竟我們管不著,拓寬韻部的那些詩作或許以後歷史會給它一個名稱,姑且由它發展吧。但是雅集一向是以「平水韻」為依據來進行創作,若在雅集貼作,亦請勉為配合,相信以孔詞長高才,寫來亦是易如反掌。

前人雖有該類作品,然亦屬極少數,試問多少首中能挑出一首這樣的作品呢?如果幾百首中找出一兩首,也只能算是特例而已。作者可能有意為之,也可能無意間寫成。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風雲 » 2012-06-26 01:09 PM

與此主題不同之詩作請另開主題,以便大家欣賞。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6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