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道 寫:但 有 一處不明,請教 楚狂 詞長。
“楚人立熊橫為王,即為楚頃襄王。所以「頃襄」是熊橫的「諡號」”。
諡號者,賦予 “亡”者之號,非 “王” 者之號也。即立為王,旋頃而諡者, 何也?
「諡」者,依死者生前的事跡所給予的稱號。說文解字:「諡,行之跡也。」《禮記‧樂記》:「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諡,知其行也。」
諡法,為東亞封建社會的特殊制度,以中國為中心,影響到越南、朝鮮、日本等。「諡號」不限於帝王、后妃、諸侯、大臣,文人學者亦有「私諡」。
帝王沒死,你就先加他個「諡號」,你若不是未卜先知,便已人頭落地。
這種亂七八糟的事,向來只有兩岸三地偽託歷史的「古裝劇」編劇和導演會犯的錯誤,還大剌剌滑稽粉墨搬演。
「頃襄」,當然是後世在其死後給的諡號。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以「皇帝」為中國最高統治者稱號,並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之僭禮行為,廢諡法。自號「始皇帝」,後世以序數計,未料秦二世即亡。所以「秦始皇」及「秦二世」無「諡號」。漢代又恢復「諡法」,直到愛新覺羅載湉,廟號「德宗」,諡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共有二十一個字。由於尊諡很長,所以記載皇帝一言一行的起居生活實錄便簡作:「德宗景皇帝實錄」。
由於對帝王上「尊諡」,必在其「死後」;若有皇帝生前知道被加了個「哀帝」或「廢帝」稱號,如東漢倒數第三位皇帝劉欣,便無「廟號」,其諡號為「孝哀」;那個「孝」也不一定代表他有多麼「孝順」先皇帝后,此乃有漢一代標榜「以孝治天下」,繼任者多半都會得到這個字。劉欣生前如果知道他會得到「哀」這個諡號,先不論他與董賢的斷袖曖昧,臉上恐怕會多加一條線 ── 「
衰」都衰斃了!
帝王另有「廟號」,為舊時皇帝死後,升祀太廟,追尊為某祖某宗,做為在太廟中被供奉稱呼的「名號」。如清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的廟號為「德宗」。
古代並不是每個帝王都有「廟號」,帝王死後另建「家廟」祭祀,數代後毀廟而入「太廟」並祀,其祭曰「祧」。於國有大功,子孫永祀的先王,另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衍變到後來的皇朝,「大行」(死去)的皇帝幾乎都有「諡號」、「廟號」。(
當然有例外,如明代奪門之變的朱祁鈺,死後本無廟號、諡號。諡號「恭仁康定景皇帝」是明憲宗成化年間給的,廟號「代宗」更是鬼扯,由南明福王朱由崧過乾癮上的;史書仍慣稱「景帝」)
按照已故歷史小說家 高陽先生的說法:「議諡是內閣的公事,但禮部尚書總司其成」。清朝儀制,皇太后的尊諡是十二個字,開頭用「孝」,頭一個字用「孝」,第十個字用「天」,最後一個字用「聖」是一成不變的。而乾隆朝傳下來的規矩,列后可「追加」至「十六個字」,「列帝加至二十二個字,不得再加。」
例如,清同治朝、光緒朝的東太后鈕祜祿氏,十四個字的諡號便為:「孝貞
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后」。(顯者,先也,不計入諡號字數。)
而實際掌權垂簾聽政的西太后葉赫那拉氏,死後上尊諡也折騰了許久,最後是根據載澤的建議而頒下的「上諭」,比照皇帝加到「二十二個字」。慈禧的「諡號」,其長度為有清一代「皇后」中最長的,號曰:「孝欽
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還真累人。
可注意的是那個「配天」兩字,儼然與他那愛唱戲的老公 ── 清「文」宗咸豐敵禮。
至於在同治朝,葉赫那拉氏雖為同治帝載淳的生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鈕祜祿氏依清朝祖宗法制被尊為「母后皇太后」,地位為「嫡母」,在西太后之上。這才是兩人生前的正式尊號。
有興趣的,去「買」一套 高陽先生的《慈禧全傳──瀛臺落日10》看看,資料豐富!邊看,宜邊作「筆記」。
不想花錢,只求網路便捷 ── 有問必答,可以反思何謂「思而不學則殆」。